釋惠敏

釋惠敏法師(英语:Huimin Bhikshu,出生於 1954年1月22日),俗名郭敏芳,生於台灣台南,臺灣佛教出家人,佛教弘法師、教育家

釋惠敏
英文名
性别
出生(1954-01-22)1954年1月22日
 中華民國台灣台南
居住地 臺灣
国籍 中華民國
别名俗名郭敏芳
教育程度
职业
信仰佛教
网站

1975年臺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於1979年在西蓮淨苑剃度出家。1985年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結業後,1986年留學日本,獲得日本東京大學文學碩士(1989年)與文學博士(1992年)。現任法鼓文理學院校長、西蓮淨苑住持、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主任委員、法鼓山首座和尚。

個人網頁

學歷

  •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 文學博士(1992年)
  •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 文學碩士(1989年)
  • 台北醫學院藥學士(1975年)

學術專長︰瑜伽行派、禪定學、梵文、人文與科學通識、佛學資訊

現任職務

  • 法鼓山首座和尚
  •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榮譽教授
  • 西蓮淨苑住持 (1998年6月始)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主任委員 (1998年2月始)

經歷

  •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2007年至2014年)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代理校長(2006年1月25日至2006年7月31日)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務長(2000年8月至民國2006年7月31日)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共同學科主任(2000年至2006年)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共同學科教授(1999年6月始)
  • 國立藝術學院學生事務長(1994年至1997年)
  • 美國密西根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者(1992年2月至4月)

著作

  • 2020《校長的十八般武藝》(台北︰法鼓文化)
  • 2017《校長的番茄時鐘》(台北︰法鼓文化)
  • 2016《法華經成立的新解釋--從佛傳讀法華經》平岡 聰著,釋惠敏、釋洞崧譯(台北︰法鼓文化)
  • 2015《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國史館 侯坤宏、卓遵宏訪問(台北︰法鼓文化)
  • 2013《校長的三笑因緣》(台北︰法鼓文化)
  • 2010《校長的午後牧歌》(台北︰法鼓文化)
  • 2007《當牛頓遇到佛陀》(台北︰法鼓文化)
  • 2005《心與大腦的相對論》(台北︰法鼓文化)
  • 2000《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台北︰法鼓文化)
  • 1999《戒律與禪法》(台北︰法鼓文化)
  • 1997《禪定與生活》(台北縣︰西蓮淨苑出版社)
  • 1997.09《大乘止觀導論:梵本「大乘莊嚴經論.教授教誡品」初探》。關則富共著(台北︰法鼓文化)
  • 1996.09《梵語初階》。釋齎因共著。(台北︰法鼓文化)
  • 1995.12《生命緣起觀:梵本「淨明句論.第廿六品觀十二支分」初探》。釋果徹共著(台北︰東初出版)
  • 1993~《蓮風小語1993》、《蓮風小語1994》、《蓮風小語1998》...(台北縣︰西蓮淨苑出版社)
  • 1994.06《「声聞地」における所緣の研究》(日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研究成果目錄

計畫專案

  • 2017-2018。默照禪文化時空發展研究--生理回饋監測(The Effects of Mozhao Meditation with EEG/HRV Biofeedback Training)。中華佛學研究所。
  • 2017-2020。漢籍語意鏈結的探討與應用研究-以佛典數位資源為例-漢籍"鏈結開放性資料"(LOD)之研究:以佛典經錄與科判為例(A Research on the Linked Open Data of Chinese Literature: Using the Buddhist Canon Catalogs and 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as an Example)。行政院科技部數位人文學門。MOST 106 - 2420 - H - 655 - 002。
  • 2014-2016。梵本《大乘莊嚴經論》第17品、第11品、第9品譯注計畫A Translation Project of the Sanskrit text of Mahāyāna-Sūtrālākāra (Chapter 17, 11, 9) 】。主持人:釋惠敏(郭敏芳)。行政院科技部。人文社會經典譯注計畫(個別型)。
  • 2013-2015「慈悲心像:禪修在宗教教育場域的運用研究--總計畫及子計畫一:慈悲心像之禪修課程與數位學習平台建構」主持人:釋惠敏(郭敏芳)。行政院科技部。
  • 2012-2014「梵本《大乘莊嚴經論》研究序說與文獻評析」。主持人:釋惠敏(郭敏芳)。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2010-2012「台灣善本古籍數位化之研究與建構-以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為主 」主持人:釋惠敏(郭敏芳);共同主持人︰杜正民、洪振洲。國家型科技計畫(個別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2008-2010 ZEN -"輕安一心"創意禪修空間研究。主持人:釋惠敏(郭敏芳);共同主持人︰許素朱、王照明、杜正民、鄭福炯、謝禎冏、鄭穎懋。一般型研究計畫(整合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2007-2010「漢傳佛教高僧傳之時空資訊系統研究計畫」主持人:釋惠敏(郭敏芳);共同主持人︰杜正民。浩然文教基金會。
  • 2007-2010「台北版電子佛典集成之研究與建構」(I)~(III)主持人:釋惠敏(郭敏芳);共同主持人︰歐陽彥正、黃乾綱、杜正民。國家型科技計畫(個別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2003.07-2005.06「法華經多種語文版本數位資料庫的建構與研究」。主持人:郭敏芳;共同主持人︰杜正民。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 2002-2006 藝術大學的全人教育:新世紀終身學習的藝術人(教育部 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計畫編號:FA24)。
  • 2001.04-2002.03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典藏應用)。台灣佛教數位博物館:蓬萊淨土遊(子計畫1「台灣佛教數位博物館:文獻、圖像、史地資料之組織與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91-2422-H-119-0302)
  • 2001-2003 台灣佛教文獻數位資料庫的建構與研究(The Study and Creation of Taiwanese Buddhist Digital Database)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 2001-2004 e-Learning台灣人文社會影音資料教學系統(Video-Based Computer Assisted Humanity Education System)教育部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計畫編號:H026。
  • 2001-2002 漢文電子佛典製作與運用之研究(Ⅲ)—以《瑜伽師地論》梵漢藏版本對照為例。
  • 2000-2001 漢文電子佛典製作與運用之研究(Ⅱ)—以《瑜伽師地論》注釋書為例(NSC89-2411-H-119-006)。
  • 2000.08-2002.04 數位博物館計畫:玄奘西域行(Digital Museum—The World of Xuanzang and Silk Road)(NSC89-2750-P-119-001)。
  • 1999-2000 數位博物館計畫:玄奘西域行(Digital Museum—The World of Xuanzang and Silk Road)(NSC89-2750-P-119-001)。
  • 1999-2000 漢文電子佛典製作與運用之研究—以《瑜伽師地論》為例(NSC89-2411-H-119-004) [發表於華梵大學所主辦的「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2000.10.28,p207~217]。
  • 1998-1999 藏本《唯識二十頌釋疏》研究。國科會。共93頁(32行x42字)。(NSC86-2511-S-119-001)。
  • 1997-1998 梵本《唯識二十頌》研究。國科會。共329頁。
  • 1996-1997 學生事務與通識教育—以「禪觀」作「質的研究」為主。國科會。共150頁。
  • 1995-1996 禪定課程與通識教育—以教材與教學研究為主(II)。國科會。共205頁。
  • 1994-1995 禪定課程與通識教育—以教材與教學研究為主(I)。國科會。共179頁。

【中文】

  • 2019《瑜伽師地論•攝事分》之《雜阿含經》摩呾理迦(本母)引用⟨聲聞地⟩內容考察。《臺大佛學研究》第37期。(台北:臺大佛學研究中心)
  • 2018 心靈環保與社會價值:以社區為基礎之 社會營銷與變革理論的關聯。《第三部門學刊》no. 21. pp. 1-18。(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 2017 佛教飲食儀式運用於「飲食教育」之 初探──以禪宗《入眾日用》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十六卷第二期,頁45-77。(新北市: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
  • 2016 梵本《大乘莊嚴經論》供養、師事(17品•第1-16偈)譯注與考察。《正觀雜誌》78期。頁5-70。(台灣南投:正觀雜誌社)
  • 2015 梵本《大乘莊嚴經論》之「八何詞(kāpadeśa)」、「八若詞(yāpadeśa)」研究。《臺大佛學研究》第29期。(台北:臺大佛學研究中心)
  • 2014 瑜伽行派之聲聞、菩薩「慈悲喜捨」與佛菩薩「大悲」。《慈氏學研究2013》。(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 2014〈《華嚴經》的禪定學:三種類型的四禪說〉。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華嚴蓮社。2014.02)
  • 2013 梵本《大乘莊嚴經論》慈悲喜捨(17品•第17-28偈)譯注與考察。《法鼓佛學學報》第13期。(臺北︰法鼓佛教學院)
  • 2013〈梵語佛典中詩律之漢譯考察--以《大乘莊嚴經論》為例〉。《唯識研究》第2期。(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3〈「正法眼藏」與「拈花微笑」公案史料再考〉。《正觀雜誌》65期。頁5-60。(台灣南投:正觀雜誌社)
  • 2013〈《華嚴經》的禪定學:三種類型的四禪說〉。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華嚴蓮社)
  • 2013〈梵語佛典中詩律之漢譯考察--以《大乘莊嚴經論》為例〉。《唯識研究》第2期。(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2 梵本《大乘莊嚴經論》慈悲喜捨(17品•第17-28偈)譯注與考察。《法鼓佛學學報》第13期。(台北︰法鼓佛教學院)
  • 2012.09〈梵本《大乘莊嚴經論》之研究百年簡史與未來展望〉。(《正觀雜誌》62期。頁5-97)(台灣南投:正觀雜誌社)
  • 2012.06〈安寧照顧與佛教的生死觀〉。(《心鏡》宗教季刊,no.33。頁18-22。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 2011.12〈佛教禪修之對治「睡眠蓋」傳統〉。《東亞的靜坐論文集》 (East Asian Meditative Traditions)。(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 2011.11 楊喻翔*、釋惠敏〈安寧療護文獻之計量研究〉。《安寧療護雜誌》第16卷第1期。 (新北市: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為通訊作者))
  • 2011.10〈佛教傳統中的人文精神︰人成即佛成〉。《跨文化視野中的文化精神─儒、佛、耶、猶的觀點與對話芻議》。(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頁49-74)
  • 2011.09 釋惠敏、陳晏瑨、葉博榮、鄧名敦、陳鈺瀅、蔡淑慧。〈反切系聯之資訊化研究─以慧琳《一切經音義》為例〉。《《佛經音義研究》-第二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 2011.07 釋法源、李家名、釋惠敏(郭敏芳)。〈運用「N元自然語言模型」探究佛教文獻詞彙與文體特徵-以《法華經》為例〉。《漢文佛典語言學-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法鼓佛教學院)
  • 2011.06〈漢譯佛典語法之「相違釋」複合詞考察〉。《法鼓佛學學報》第8期。(台北︰法鼓佛教學院)
  • 2010.06〈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之修行次第〉。《台灣宗教研究》第9卷第1期。(台北:台灣宗教學會)
  • 2009.07〈佛教懺悔法門之「逆轉」情節-以《大方等陀羅尼經》為例〉。《法鼓佛學學報》第4期。(台北︰法鼓佛教學院)
  • 2006.12〈禪宗「牧牛圖頌」的修行理念與實踐-從禪文化的觀點-〉。《法鼓人文學報》第3期。(台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 2005.12〈佛教修行體系之身心觀〉。《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台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 2004.07〈佛教之身心關係及其現代意義〉。《法鼓人文學報》第1期。(台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 2004.07〈印順導師之部派佛教思想論(I)--三世有與現在有--〉。《中華佛學學報》第17期《冉雲華先生八秩華誕壽慶論文集》。(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2003.07〈虛雲和尚長時住定經驗之探索〉。《中華佛學學報》第16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2002〈從《六門教授習定論》三種「禪定對象」的分類看佛教禪法的特色〉。《宗教研究》第6期。(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 2002.07〈佛教之生命倫理觀(Bioethics)-以「複製人」(Human Cloning)與「胚胎幹細胞」(Embryo stem cell)為例-〉。《中華佛學學報》15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2001.09 釋惠敏、維習安、杜正民、郭麗娟、周邦信〈漢文電子佛典製作與運用之研究──以《瑜伽師地論》為例〉。《中華佛學學報》14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2000.05〈阿賴耶識之「無明、愛結、有識之身」經證考察〉。(《中華佛學學報》13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2000.04〈「緣起」與「緣所生法相」--印順導師對「瑜伽行派學要」的觀點〉。《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新竹:正聞出版社)
  • 2000.01「緣起」與「緣所生法相」--印順導師對「瑜伽行派學要」的觀點〉。(發表於印順思想佛學研討會)
  • 1999.12〈梵本《戲劇論》第六章「美感」譯注──印度梵語戲劇美學初探──〉。《藝術評論》10期。(台北:國立藝術學院)
  • 1999.07〈安寧療護的佛教用語與模式〉。《中華佛學學報》12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1998.10〈資訊時代之教教育課程規劃初探—以中華佛學研究所「佛學資訊組」課程規劃草案為例〉。(發表於1998.10輔仁大學承辦之「宗教教育研討會」)
  • 1998.08〈瑜伽菩薩戒本之心理與倫理觀〉。《中華佛學學報》11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1998.07〈中土比丘尼傳承與西藏比丘尼僧團之重建〉。《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3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1997.08〈靈性照顧與覺性照顧的異同〉。《安寧療護》5期。(台北:中華安寧照顧協會出版)
  • 1997.07〈「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10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1996.08〈安寧療護的佛教倫理觀〉。《安寧療護》1期。(台北:中華安寧照顧協會出版)
  • 1996〈印度梵語戲劇略論〉。《藝術評論》7期。(台北:國立藝術學院)
  • 1996.07〈漢傳「受戒法」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9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1995.07〈美國「禪定與教育」博士論文之剖析〉。《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1995.04〈鳩摩羅什所傳「數息觀」禪法之剖析〉。釋恆清主編。《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祝壽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1994.07〈《聲聞地》中的「唯」之用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英文】

  • 2021. Challenges of Buddhism in this Era of Disruptions: The 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DILA) and its focus on “Mind-Life and Environment” (心靈環保) . Carola Roloff, Wolfram Weiße, Michael Zimmermann (Editor).Buddhism in Dialogue with Contemporary Societies. Waxmann. ISBN 978-3-8309-4073-9.
  • 2020b. Cross-references to the Śrāvakabhūmi in the Saṃyukta-āgama’s Mātṛkā Transmitted in the Vastusaṃgrahaṇī of the Yogācārabhūmi. Bhikkhunī Dhammadinnā ed. Research on the Saṃyukta-āgama (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Research Series 8). Taipei: Dharma Drum Corp.
  • 2020a. An Exami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Mātra" in Relation to the Buddhist Meditation in the Yogācāra School 。《禪與人類文明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Chan Buddhism and Human Civilization)第七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禪與人類文明研究中心。
  • 2016. ホスピスケアに関わる臨床仏教宗教師の養成について‐台湾のある医療センターにおける活動例. 《仏教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6号。pp.25-50。(岐阜:岐阜聖徳学園大学)
  • 2015.06. The Four Immeasurables in the Bodhisattvabhūmi and Mahāyānasūtrālaṃkāra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in a Measuring Scale for a Study of Brain Imaging. Dharma Drum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Vol.16. New Taipei: 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 2012.07 The Role of Mindfulness in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in Taiwan. Taiwan Journal of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17(2). pp.200-209.
  • 2011.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Buddhist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ÑĀṆAPPABHĀ: A Felicitation Volume in Honour of Venerable Dr. Pategama Gnanarama Mahā Thera (Editors: Venerable Dr. Rangama Chandawimala Thera Professor Chandima Wijebandara) Singapore. pp. 179-190.
  • 2011.01 楊喻翔*;釋惠敏;蔡瑞煌, "The Topic Analysis of Palliative Care Research using Co-word Analysis and GHSOM,"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ontro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ion.(*為通訊作者)
  • 2009.07 "An Inquiry to Master Xuyun's (1840-1959) Experiences of Long- dwelling in Samadhi"。《中華佛學學報》第22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2007. “An Inquiry Concerning the Lineage of Bhikṣuṇī Ordination.” In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Buddhist Women’s Role in the Sangha, Bhikshuni Vinaya and Ordination Lineages with H.H. the Dalai Lama, book of papers, unnumbered pages.
  • 2005. Techniques for Collating Multiple Text Versions in the Digitization of Classical Texts: The Case of the CBETA Taishō Buddhist Canon “Religions in Chinese Script: Perspectives for Textual Research.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8.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 2003. A Study on Chinese Buddhist Canon Classifi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the Catalogue of CBETA Taisho Tripitaka (臺北市:法光《冉雲華先生八秩華誕壽慶論文集》)
  • 2002.09. A Study on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Chinese Buddhist Texts: With the Version Comparison and the Commentaries of Yogacarabhumi as a Case Study (September 6-7,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Alberta, Canada.)
  • 2001.04. A Study on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Chinese Buddhist Texts: With the Yogācārabhūmi as a Case Study(EBTI, Korea).
  • 2000.06. pratītya-samutpāda and pratītya -samutpanna dharma-lakṣaṇa: The Essence of Yog.,11, (《江島惠教紀念論文集》)
  • 1999.11. Buddhist Terms and “Spiritual” Care Models for Hospices(發表於日本立正大學所主辨之「佛教與環境學術研究會」)
  • 1999. The Buddhist View of the Elderl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Docentium Hominum: Journal of The Pontifical Council To Health Care Workers no.40, Italy: Vatican City.(〈佛教對老年人問題的看法及其在我國的實踐情形〉。發表於【梵蒂岡第十三屆國際醫療會議會議子題:各宗教對老年人問題之看法】)
  • 1998.07. A Inquiry Concerning the Lineage of Bhikkhunni-Ordination(發表於西藏流亡政府所主辨之「比丘尼戒律之研討會」)

國外研討會

  • 2016.11.12-13 禪修與心智科學。2016《佛教當代關懷研討會》。(吉隆坡: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
  • 2016.10.22-23 Some Trends in Buddhist Digital Research Resources in the New Era: Integrated Collaboration & Quantitative Analysis (I) 。「佛教研究新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杭州:杭州大學佛教資源研究中心、哈佛大學燕京學社)
  • 2014.10.17-19 梵本《大乘莊嚴經論》之「八何詞(kāpadeśa)」、「八若詞(yāpadeśa)」研究。第三屆梵學與佛學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梵文研究中心主辦)
  • 2014.08.22「佛教當代關懷:佛教的變異問題與因應」。佛教當代闗懷研討會主題演講。(吉隆坡: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
  • 2014.08.18-23. The Four Immeasurables in the Bodhisattvabhūmi and Mahāyānasūtrālaṃkāra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in a Measuring Scale for a Study of Brain Imaging . XIIV Congress of IAB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Panel of Meditative and Soteriological Developments of the ‘immeasurables’ (apramāṇā) from Early Buddhist Thought to their Contemporary Receptions)
  • 2014.06.05-06 Spiritual Development from Life to the Environment: Immeasurable Possibilities for Japanese Buddhism based on the Four Immeasurables.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he Possibilities of Japanese Buddhism: What Should Japanese Buddhism Be? Japanese Buddhism in its Asian Context” held by Ryukoku University’s Research Center for Buddhist Cultures in Asia (BARC) on July 5th and 6th, 2014.
  • 2013.05.06「超越自他的倫理觀:佛教對於內在與社會安樂的觀點」(Beyond self- and other-centered ethics: a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inner and social well-being)。舉行「佛教與天主教國際對話研討會(Through interior peace to peace of people)」(梵蒂岡教廷「宗教對話委員會」主辦)。(羅馬:教廷宗座傳信大學)
  • 2012.12.22-23「社交網絡時代:佛教還契機嗎?」。佛教當代闗懷研討會。(吉隆坡: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
  • 2012.11.10 “The Wisdom of Inter-being & The Art of Happiness: A Buddhist Approach to Rebuilding Our Society and Ensuring Our Future”. 2012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ngaged Buddhists (INEB,國際入世佛教協會) International Forum「緣起的智慧與幸福的教義」.(日本:橫濱市)
  • 2012.10.13-15「梵語佛典中詩律之漢譯考察--以《大乘莊嚴經論》為例」。佛教文獻研究暨第六届佛經語言學國際學術硏討會。(忠州:韓國交通大學)
  • 2012.08.21《徑山志》之《正法眼藏序》與「拈花微笑」公案再考。徑山與中國禪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杭州:浙江賓館)
  • 2011.10.22-24〈梵本《大乘莊嚴經論》之研究百年簡史〉。梵學與佛學研討會。(蘇州:中國社會科學院梵文研究中心主辦)
  • 2011.08.18-21 “The place of Mindfulness in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in Taiwan”(「四念住」禪修在台灣的安寧療護的運用).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indfulness–a Buddhist Contribution to Modern Society(正念禪修國際研討會:佛教對現代社會的貢獻之一 ). Hamburg: University of Hamburg.
  • 2010.09.18-20〈反切系聯之資訊化研究:以慧琳《一切經音義》為例)。第二屆佛經音義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師範大學)
  • 2010.09.3 "飛鳥時代から受け継がれてきた禅観の復活、FJC21を通じてNara-kokoro.net まで―台湾に於けるZEN:「軽安一心」創意禅修研究プロジエクトを参考例として―"。奈良「21世紀の智と実践」論壇:日本「平城京」(奈良)建都1300年的相關 紀念活動,「注意心念、清淨心情──奈良之傳統與現代意義」(心をみつめ、心をみがく~奈良に伝わる伝統とその現代的意義~)研討會。(奈良:奈良市民中心(ならまちセンター))
  • 2010.03.11-13〈佛教文化數位化研究的足跡與展望︰從數位博物館、時空資訊系統到Science 2.0〉(A Footprint and Prospect of Digital Studies on Buddhist Culture: from Digital Museum via Spatial-temporal Information System to Science 2.0). keynote address. Digital Projects in Asian Art and Humanities Workshop.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 2009.08.2-4〈漢譯佛典語法之「相違釋」複合詞考察〉。“漢譯佛典語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漢文佛典語言國際研討會。(寧波︰香山教寺)
  • 2009.04.09〈聖嚴法師之生死倫理觀︰以「寂滅為樂」、「無事忙中老」為例〉。現代佛教論述中的公民社會與新倫理--緬懷法鼓山聖嚴法師研討會(Civil Society and New Ethics in Modern Chinese Buddhist Discourse A Workshop Dedicated to the Late Master Shengyen)。(香港:香港浸會大學)
  • 2009.03.26-30 31-04.02 The Four Mindful Establishments vs. the Triune Brain Model: Som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tation and Brain Science。(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無錫-台北)
  • 2008.11.20-24 “A Spatio-temporal Database of Eminent Monks in China”,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iographical Databases for China's History CBDB.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 2008.09.02-03〈絲路文化數位化研究的足跡與展望︰從數位博物館、時空資訊系統到Science 2.0〉。中印絲路文化交流研究國際會議。(新疆︰塔里木大學)
  • 2008.06.23~29 “Inquiry of Master Xuyun’s Experiences of Long-dwelling in Samadhi” the 15th Congress of IAB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國際佛學研究協會). Atlanta: Emory University.
  • 2008.05.13~17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Buddhist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fifth United Nations Day of Vesak(第五屆的聯合國衛塞節國際佛教大會)
  • 2007.12.01 ”A Study on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BETA(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s Association) Electronic Tripitaka collection (Version 2007)”。「佛典文獻學-資料庫與日本古寫經論壇」。(日本東京︰國際佛教大學院大學)
  • 2007.11.17~20 ”From CBETA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Electronic Tripitaka Collection to BIP (Buddhist Informatics Program) and IBA (Integrated Buddhist Archives)” .2007 ANNUAL MEETINGS of AAR & SBL. San Diego, CA, USA.
  • 2007.11.23〈西方淨土、人間淨土とコミュニティ淨土〉。「人間淨土論壇」。(日本東京︰武藏野大學)
  • 2007.09.17~18〈CBETA電子佛典集成(Version 2007)之製作與使用報告〉。「漢文大藏經國際 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師範大學)
  • 2007.08.20~21 Huimin Bhiksu, Aming Tu, Fayuan Shi, Chiaming Lee “Buddhist Eminent Monks' Tracks and The Sea Silk Road in Tang Dynasty”,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ietnam and the East Asian Buddhist Traditions," Vietnam Buddhist University,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 2007.07.18~20 “ An Inquiry Concerning the Lineage of bhiksunī Ordination” 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Buddhist Women's Role in the Sangha: Bhikshuni Vinaya and Ordination Lineages. the University of Hamburg, Germany.
  • 2006.09〈玄奘學術資料庫之製作與運用之研究〉。第三屆玄奘國際學術討論會。(成都︰大慈寺)
  • 2006.08.A Design of Spatial-temporal Information System in Biographies of Chinese Buddhist Eminent Monks. PNC(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2006 Annual Conference in conjunction with PRDLA and ECAI(Electronic Cultural Atlas Initiative). Seoul :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Hoam Faculty House.
  • 2006.03〈禪宗「牧牛圖頌」的修行理念與實踐〉。第三屆「心靈環保與人文關懷」系列學術研討會(東亞禪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理念與實踐)。(廣州︰中山大學)。
  • 2005.12 瑜伽行派對漢傳佛教修行次第的影響。“漢傳佛教修行次第”研討會。(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 2005.04 佛教修行體系之身心觀。「東亞思想傳統中的身心關係修養功夫與生活實踐」學術研討會。(南京:南京大學)。
  • 2004.11 Techniques for Collating Multiple Text Versions in the Digitization of Classical Texts: The Case of the CBETA Taishō Buddhist Canon “Religions in Chinese Script: Perspectives for Textual Research” (MEMORIAL SYMPOSIUM FOR THE 75TH ANNIVERSARY OF ITS FOUNDATION) .Kyoto: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Humanities, Kyoto University.
  • 2004.09 ホスピスケアに関する仏教法師の養成について―台湾においてある医学センターを例として―「アジア諸国における仏教社会福祉」アジア仏教社会福祉学術交流大会。(東京︰大正大學)
  • 2003.10 佛教之身心關係及其現代意義。「東亞思想傳統中的身心關係及其現代意義」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
  • 2003.09「摩訶僧祇律私記」與法顯之律學背景。法顯與中國佛教文化研討會。(青島)。
  • 2002.09 A Study on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Chinese Buddhist Texts: With the Version Comparison and the Commentaries of Yogacarabhumi as a Case Study (September 6-7,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 Alberta , Canada.)
  • 2001.04 A Study on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Chinese Buddhist Texts: With theYogācārabhūmi as a Case Study (Electronic Buddhist Text Initiate, Korea)

國內研討會

  • 2016.12.09 瑜伽行派之「内、外、倶」三所緣與「唯識」觀—以梵本《大乘莊嚴經論》「11. 求法 (dharmaparyeṣṭi) k.5為主—「台灣印度學學會工作坊」。(台北:政治大學)
  • 2015.12.18-19 梵本《大乘莊嚴經論》供養、師事(17品•第1-16偈)譯注與考察。第七屆印度學學術會議會議。台北:政治大學。
  • 2014.12.01-02「從電子佛典到數位人文與從生命到環境之跨界」。第五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專題演講。臺北:中央研究院國際會議廳。
  • 2013.08.23-25瑜伽行派之聲聞、菩薩「慈悲喜捨」與佛菩薩「大悲」。發表於2013年8月23-25日第一屆慈宗國際學術論壇(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 of Maitreya Studies)。
  • 2013.03.30「佛陀初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說了什麼?-從印度佛教思想史的角度淺介-」。「國際南傳、漢傳、藏傳論壇:二十一世紀的佛法」。(台北:台大集思會議廳)
  • 2012.10.08「資訊科技在佛教文獻運用的觀念與實例-多價文獻模式、電子佛典、數位博物館、傳記時空資訊系統、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Science 2.0-」。第六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台北:台北大學。收錄於《台北大學中文學報》no.13(2013 ). pp. 1-16。
  • 2012.04.14「華嚴經中的禪定學:三種類型的四禪說」。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議「主題演講」。台北:華嚴蓮社。收錄於《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 16-45。
  • 2012.03.16「資訊科技在佛教教育運用的觀念與實例︰多價文獻模式、電子佛典、數位博物館、時空資訊系統、Science 2.0」。世界佛教華僧會第十屆會員大會暨「立足現在‧放眼未來」僧伽論壇。(高雄:光德寺)
  • 2012.03.06「修復式正義的靈性根源-從佛教的觀點」。修復式正義、和平教育與人權國際研討會。台南:長榮大學。
  • 2011.06.20-25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Meditation and Hospice Care Researc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IABS,第16屆國際 佛學協會會議)。(新北市:法鼓佛教學院)
  • 2011.05.14-15〈建國百年之佛教高等教育回顧與展望:從傳統分類到科際整合〉。建國百年宗教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
  • 2010.10.23〈禪定與安寧療護之研究動向概述〉主題演講。禪修與安寧療護研討會。台中:榮民總醫院。
  • 2010.07.15〈佛教傳統中的人文精神--人成即佛成〉。跨文化視野中的人文精神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 2010.06.04〈佛教瑜伽行派之醫療觀之一:「麁重」與「輕安」〉。第一屆生命與宗教學術研討會。(宜蘭: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
  • 2009.10.29-31〈佛教禪修之對治「睡眠蓋」傳統〉。東亞靜坐國際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
  • 2009.02.23-27 “From CBETA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Electronic Tripitaka Collection and TELDAP Project -- Taipei Edition Tripitaka to IBA (Integrated Buddhist Archives) ”. 2009 TELDA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conjunction with GRL 2020 and MCN Taiwan Meeting. Academia Sinica, Taipei.
  • 2008.12.04-06〈佛教懺悔法門之「逆轉」情節︰以《大方等陀羅尼經》為例〉。「沈淪、懺悔、救度:中國文化中的懺悔書寫」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文哲所、法鼓佛教學院)
  • 2008.10.31-11.03〈運用「N元自然語言模型」探究佛教文獻詞彙與文體特徵-以《法華經》為例〉。第三屆漢文佛典語文學國際會議。(台北︰政治大學、法鼓佛教學院)
  • 2007.10.13~14 ”Meditation and the Brain Science”。 ”Consciousness, Brain Science, and Religion: Some Asian Perspectives”國際研討會,日本南山大學與輔仁大學合辦。(台北縣︰輔仁大學)

國外演講

  • Huimin Bhikshu(2013). Beyond self- and other-centered (social) ethics: a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inner and social well-being. Pro Dialogo. 6. May. 2013. Protifical Urbaniana University Auditorim.
  • 2012.5.26 漢譯佛典的特色:橋樑與多元--兼論資訊時代佛典翻譯計畫的展望“Translation 2.0”: 佛典平行語料庫、Web 2.0(On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Bridging and Heterogeneity--Concurrently Discuss “Translation 2.0”, A vision of “Translating the Words of the Buddha”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uddhist Parallel Corpus”, Web 2.0)。「佛典傳譯。漢藏互譯籌備研討會」(A Planning Workshop on:Translating the Words of the Buddha: Tibetan----Chinese) 。香港:香港大學柏立基學院。
  • 2008.07.13 “Four Mindful Establishments vs. the Triune Brain Model”. Buddhism and Science: Brain, DNA, and Metamorphosis of Life. Singapore.
  • 2007.11.15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Buddhist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USA.
  • 2007.11.12 “What Happens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Dying? A Buddhist Perspective of the Last 48 Hours in Hospice Care”. Pomona College, Claremont, CA. U.S.A.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