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座T

金牛座T是在金牛座的一顆變星,並且是金牛T星的原型。他是在1852年10月被約翰·羅素·欣德發現的。從地球看,金牛座T距離畢宿一不遠,像是畢宿星團的成員之一;但實際上它在畢宿一後方,距離約420光年之遙,並不屬於畢宿星團。

金牛座T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
星座 金牛座
星官
赤經 04h 21m 59.43445s[1]
赤緯 +19° 32 06.4182[1]
視星等(V) 10.27[2]
特性
光谱分类G5V:e
U−B 色指数+0.80[2]
B−V 色指数+1.22[2]
变星类型金牛T
天体测定
徑向速度 (Rv)+24.6[3] km/s
自行 (μ) 赤经:+15.51[1] mas/yr
赤纬:-13.67[1] mas/yr
视差 (π)5.48 ± 1.58[1] mas
距离大约600 ly
(大约180 pc)
詳細資料
T Tau Sa
質量2.1 ± 0.2[4] M
年齡0.4[5] Myr
T Tau Sb
質量0.8 ± 0.1[4] M
其他命名
T Tau, AG+19° 341, BD+19° 706, HBC 35, HD 284419, HH 355, HIP 20390, JP11 3794, VDB 28.

像所有的金牛T星一樣,它非常年輕,可能只有100萬歲的年齡。它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460光年視星等則在9.3至14等之間變化[6]

金牛座T是至少有三顆恆星的系統,但只有一顆可以在可見光的波長下觀察到;另外兩顆在紅外線下可見,而其中一顆還發射出無限電波。使用甚大天線陣的觀察,發現這顆年輕的恆星 (金牛座T本身) 在與它的伴星之一接近之後,軌道會發生戲劇性的改變,甚至可能會被從這個系統中彈出。

實際上很接近的NGC 1555,是一個反射星雲,被稱為欣德的星雲,或是欣德變光星雲。他是被金牛座T照亮的星雲,所以會跟著變光。在1868年被奧托·威廉·馮·斯特魯維發現的星雲NGC 1554和金牛座T有著相同的關係]][7],但是很就消失了,或者根本從未存在過,因此被稱為斯特魯維消失的星雲。

一個赫比格-哈羅天體看起來也與欣德的星雲有所關聯,或許就是金牛座T系統本身。

金牛T風,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這顆年輕的恆星目前正在此一階段,這個階段的恆星發展介於從緩慢旋轉的太陽星雲吸積物質,並且已經達到點燃堆積成團塊的氫發展成原恆星的階段。原恆星是雲氣中密度較高的部份,通常氣體和塵埃的質量範圍在104太陽質量,在其自身質量/重力下坍塌,並且繼續吸引其它物質。

一開始,原恆星的質量只有它最終質量的1%,但恆星會隨著吸積的物質增加而逐漸成長並持續發展。數百萬年後,熱融合反應在核心開始,然後強烈的恆星風產生,並阻止了新質量的繼續增加。現在,原恆星的質量已經固定了下來,它將被認為是一顆年輕的恆星,而它未來的發展也被設定好了。

參考資料

  1. van Leeuwen, F.,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November 2007, 474 (2): 653–664, Bibcode:2007A&A...474..653V, arXiv:0708.1752, doi:10.1051/0004-6361:20078357.
  2. Nicolet, B.,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upplement Series, 1978, 34: 1–49, Bibcode:1978A&AS...34....1N.
  3. Wilson, R. E., , Carnegie Institute of Washington D.C., 1953, Bibcode:1953GCRV..C......0W.
  4. Köhler, R.; 等,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May 2008, 482 (3): 929–938, Bibcode:2008A&A...482..929K, arXiv:0802.3178, doi:10.1051/0004-6361:20079269.
  5. Tetzlaff, N.; Neuhäuser, R.; Hohle, M. M., ,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January 2011, 410 (1): 190–200, Bibcode:2011MNRAS.410..190T, arXiv:1007.4883, doi:10.1111/j.1365-2966.2010.17434.x.
  6. . [2012-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
  7. . [2012-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