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保安設施,是人類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而发明的一种用钥匙才能开启的装置。就现代而言,是一种以钥匙、密码电路或者其他用具来开启的封缄装置,用以防止物品被打开、移走兼具防护、管理甚至是装饰的作用。《辞海》对锁的解释为:“必须用钥匙才能开启的封缄器。”《辞源》的解释为:“所以扃门户箱箧之具,使人不得开者,古人谓之键,今人谓之锁。”《说文解字》解释为:“锁,铁锁,门键也。”

掛鎖

在制作材质上主要有两种:木质锁、金属锁。

发展简史

雏型

中国使用锁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早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私有制的产生,人们为了保护私有贵重财产,用兽皮包紧财物,外边用绳索捆绑,反复牢牢打结,必须用一根用兽骨制成的“挫”才能把绳结一层层挑开,这就是最原始的锁与钥匙的雏型。

木锁

木锁可以说是中国早期最具体的锁具,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早期的木质锁,到周朝已有关于木质锁和钥匙的文字记载。早期的木锁的结构比较简单且笨重,钥匙多用竹杆和木棍,比较容易开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鲁班改进后,开始用铜制作钥匙,保密性得到增强。在中国民间木锁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金属锁

由于木锁的不够坚固,保密性不强,后来改用青铜制成,但起初的结构简单,开启容易。到了中国汉朝出现了俗称三簧锁的铜质簧片锁,可以说是中国锁具发展历上的一次质的飞越,其保密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加强。三簧锁在中国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

公元8世纪,古罗马人制成了最初的叶片锁;公元18世纪由英国人丹尼克·波特由叶片锁改进发明的凸轮转片锁,更是沿用到现在;1860年,美国耶鲁成功研制出弹子结构锁,其保密性又超过了叶片锁。

三簧锁

三簧锁是旧时一种内有三条簧片的锁,较一般的两簧锁牢固,中国传统的锁具,最早出现于汉朝,到20世纪中退出历史舞台。三簧锁主要是利用两三片板状的铜片弹加来达到封启的作用。钥匙孔可制成不同的形状,并依此制成不同的钥匙,钥匙的变化较多,保密性得到了加强,使用范围也较广泛,有“广锁”之称。三簧锁在中国唐代以后不断改进和完善,出现了一百多类款式,有的锁还采用了暗门、定向、二开、无钥、文字密码等技术,使锁的开启难度进一步加大。《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宋四公 ﹞便走到土库门前,见一具肐膊来大三簧锁,锁着土库门。”

叶片锁

所谓叶片锁,是根据其设计原理来进行命名的,叶片锁的原理就是利用钥匙上斜面角度变化不同的牙花来旋转对齐锁芯中角度变化不同的叶片,拨动锁内与之吻合的叶片缺口进行封启,从而实现锁芯旋转开启的一种锁。这类锁具的安全性能也比较高,广泛的应用于一些保险柜等等场所。最早的叶片锁由古罗马人于公元8世纪制成。

工作原理: 叶片锁与其他的机械锁以及电子锁具是完全不相同的,叶片锁由于锁芯采用的是无簧叶片结构,叶片锁如受到较强烈的震动、冲击后,叶片易在90度的转动范围内发生自由转动,导致钥匙无法插入,因此保险箱、柜出厂时叶片锁锁孔中都插有一根与钥匙类似的塑料杆,防止叶片的自由转动。请保存好此塑料杆,移动、运输保险箱、柜时或长期不用保险箱、柜时,将塑料杆插入锁孔,既可防止叶片的自由转动又可防止异物进入锁孔,一举两得。

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叶片锁时需要有一定的注意事项,使用时请注意钥匙的插入方向,钥匙柄必须垂直,而且钥匙柄上凸起的圆点在上方才能将钥匙插入锁孔中。在确认钥匙已完全插到底后,顺时针转动钥匙到底就能开锁。切忌在钥匙未插到底就转动钥匙强行开锁,造成钥匙卡死在锁芯中拔不出来或拧断钥匙的故障。钥匙在转动过程中是无法拔出的,只有逆时针转动钥匙到底锁闭后,钥匙才能拔出。

弹子锁

弹子锁英語:),亦称弹珠锁、珠锁、锁簧锁或销栓锁,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锁具结构。原理是使用多个不同高度的圆柱形零件(称为锁簧、弹子或珠),锁住锁芯。当放入正确的钥匙,各锁簧被推至相同的高度,锁芯便被放开。

现代的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形色色的锁不断涌现,20世纪70年代,英国研制出磁力鎖奥地利设计出有磁性编码锁、一些国家利用电子技术陆续研制出电子卡片锁、电子遙控锁、光控锁、指纹锁等。甚至将生物技术也运用到制锁行业。在香港的現代鎖種類繁多,包括有鐵閘鎖、電子門鎖、捲閘鎖、玻璃門鎖、夾萬鎖、櫃桶鎖等,主要是屬於商業用途的鎖類產品,在香港有專門從事有關買賣鎖類產品、換鎖、開鎖[1]、安裝及保養的業務人士,以提供鎖匠行業的相關服務。

分类

锁的品种各种各样,估计有上万种,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分类。

  • 按材质分类:铸铁锁铝合金锁锌合金锁不锈钢锁铜锁
  • 按用途分类:挂锁(南京錠)、家具锁、自行车锁、建筑门锁等
    • 中国的古锁按用途还可以分为:广锁、刑具锁、花旗锁(花式锁)等
  • 按有无钥匙分类:钥匙控制类锁、无钥匙控制类锁

参考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 鎖匠(從事開鎖或複製鑰匙的職業)

外部連結

  1. . Anyone.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中文(香港)‎).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