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 (武器)

锤在古代也被称为“椎”,曾被北方少数民族用于骑兵作战。对于他们来说,锤便于制造,亦能对中原骑兵造成较大的伤害,由此得以被游牧民族广泛使用。在唐宋过后,中原军队也开始装备锤,但并非主战兵器。反而在宋代之后,一种较长名为“骨朵”的锤开始用作礼仪,后来因为其表面涂有金色又被称为“金瓜”。20世纪70年代初在山东邹城地区发掘的明鲁荒王墓出土木质仪卫俑,就有这种手执“金瓜”的仪卫俑。[1]

是一種兵器鈍器,由金屬錘頭和柄組成,設計類似於戰鎚。有些錘頭形似類蔬果,也被稱為「瓜錘」。

柄較長的錘稱骨朵,又稱脈肫胍肫,型制很多,若是圓球形錘頭的稱蒜頭骨朵,刺球形錘頭的稱蒺藜骨朵。原稱脈肫,後人語訛,以脈成骨,以肫為朵。[2]

參考

  1. . wap.eastday.com. [201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2. 武經總要·卷十三。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