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城歷史
三國時代
在朝鲜三国时代,乐浪郡被高句丽侵略后,原屬带方郡的開城成为百濟的「冬比忽城」。開城在统一新羅時代改為汉式地名松岳郡。景德王十六年(公元757年)又再改為開城郡。在當時,開城原是當地豪族的封地,當中以王氏為代表。
高麗都邑
新羅真聖王十年(898年),弓裔使王建築勃禦塹城。新羅孝恭王五年(901年)弓裔建都稱後高句麗,九年(905年)遷都鐵原。
918年,王建推翻後高句麗即位,建立高麗。次年(919年),把首都從鐵原遷回開城,並改開城為開州。光宗十一年改稱皇都,成宗十四年改開城府。
顯宗二十年(1028年)築開京羅城,城基周二萬九千七百步,門二十二門,號曰崇仁、宣旗、保定、光德、德山、會賓、仙溪、泰安、弘仁、乾德、保泰、宣義、狻猊、定平、仙岩、慈安、彰義、迎陽、安和、成道、會昌、安定,用丁夫三十萬四千四百人。
高丽王朝在开京的正宫最初没有名字,官方文献中称为“本阙”、“宫阙”,后取名延庆宫。位于开城西北,背靠松岳,依山而建,中央是宫城,外围为皇城。皇城正门叫阊阖门,宫城正门为神凤门,内有会庆殿(正殿)、乾德殿、文德殿、延英殿、宣政殿、膺乾殿、长龄殿、宣明殿、含元殿、万寿殿、宴亲殿、玄德殿、明庆殿、慈和殿、正阳殿、望云楼、左右承天门、春德门、太初门、会同门、昌德门等建筑。高丽王朝中期以后,认为正宫及松岳山的王气衰弱,遂长久空置不用,朝鲜王朝时延庆宫沦为废墟,称为“满月台”,是开城有名的游赏之地。
开京城内的别宫,见于史书的有明福宫、安福宫、长乐宫、长庆宫(崇德宫)、兴盛宫、万龄宫、大明宫、康安宫、延庆宫(仁德宫)、延兴宫、延平宫(安寿宫)、寿宁宫(大宁宫)、寿春宫(丽正宫)、延和宫、延德宫(永安宫)、龙德宫、寿德宫、积庆宫、景禧宫、顺昌宫、馆北宫、百顺宫、奉香宫、泉洞宫、清州洞宫、内史洞宫、竹坂宫、梨岘宫、寿康宫、德慈宫、贞和宫、齐安宫、莲兴宫、北泉宫等。由于开京城内地形多山,因此这些别宫规模都不大,通常只有房屋数十栋、一二百余间,布局也比较自由,富于民间建筑特色。寿昌宫位于正宫的东南边,初建于高丽显宗年间。由于位处开京的中心位置,交通方便,因此是历代高丽国王最常用的别宫之一,屡次失火而重建,最后一次重建是恭愍王十九年(1370年),后来成为李成桂登基之处,并在朝鲜王朝初年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
高丽王朝在开城兴建的别宫甚多,主要是因为高丽在“武人政权”时代之后实行门阀政治,后来又遭到蒙元入侵,王室常怀有不安定感,新王登基后往往会另择风水好的地方建造新宫,甚至买下臣僚的住宅改造为离宫。比如高丽毅宗在建造别宫寿德宫的时候,还买下大臣金正纯、庾弼、金巨公等人的府第,分别改造为安昌宫、静和宫、连昌宫、庆明宫等,又以四百斤生丝买下文公元的府第作为“巡御所”。高丽王朝崇佞佛教,因此有些别宫后来被改为寺院,比如忠烈王曾仿照元大都宫殿的形式翻造寿宁宫,里面有琉璃瓦顶的三层楼阁,以及凉殿、香阁,被视为高丽最豪华的宫廷建筑,后来为母妃祈福,被改为旻天寺。
朝鮮時代
1392年,朝鮮開國,開京一度成為都邑暫時留置的所在。
1394年,太祖三年時遷都漢陽,即今日首爾的中區,置留後司於都內,結束了開城擔任國家首都達475年的歷史。雖然开城不再擔任作為國家首都的職務,但在開城依然是京畿道的一座重要城市。
近現代
1914年4月1日,開城郡與豐德郡統廢合併,成為開豐郡[1]。1930年,原開豐郡的松都面昇格成為開城府,並脫離開豐郡;開豐郡只保留原來的郊外地區。
朝鲜半岛光復後,由於開城位於北緯38度線以南,屬於當時美軍接管的地域。1949年,開城府改稱開城市,成為當時新成立之大韓民國的「最接敵都市」()。經歷韓戰之後,開城被併入北韓。1954年,開城被劃歸黃海北道。1957年,開城市與開豐郡及板門郡統合,設立開城直轄市;1960年,長豐郡併入其中。2002年,廢置板門郡,原開城市與板門郡的一部分組成開城工業地區;在南韓,開城工業地區又被稱為開城工業團地或開城工團地。2003年6月,開豐郡及長豐郡脫離開城,併入黃海北道;同年9月,開城特級市設立,併入黃海北道。2019年10月,升格為開城特別市,脫離黃海北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