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瓦羅·西塞·維埃拉

阿爾瓦羅·若阿金·德·梅洛·西塞·維埃拉葡萄牙語:1933年6月25日),通稱阿爾瓦羅·西塞(,葡萄牙語發音:[ˈaɫvɐɾu ˈsizɐ])、西塞·維埃拉(,葡萄牙語發音:[ˈsizɐ ˈvjejɾɐ]),葡萄牙建築師

阿爾瓦羅·西塞·維埃拉
原文名
出生1933年6月25日
葡萄牙馬托西紐什
国籍 葡萄牙
知名于建築藝術
柏林的西里西亞門住宅,別名「日安憂鬱

生平

1933年生於葡萄牙波爾圖區馬托西紐什,其父朱利奧·西塞·維埃拉為工程師。他後來與瑪麗亞·安東尼婭·馬林諾·萊特結婚,並育有兩名兒子,其中一人名為阿爾瓦羅·萊特·西塞·維埃拉,亦成為建築師。

起初他的志向是成為一名雕塑家,這愛好對其日後的作品仍有影響;而他在一次往巴塞羅那的旅行參觀了安東尼·高第的作品,這給予他成為建築師的決心。[1]他自1949年於波爾圖大學藝術學院(其後獨立為建築學院)修讀建築,1955年畢業。第一批作品為馬托西紐什的四間屋,在其畢業前的1954年完成。同年他在波爾圖成立其公司,與其師費爾南多·塔沃拉在1955-1598年間一起工作。

最早使其受關注的作品之一是他1959年開始設計、於1966年竣工的萊薩-達帕爾梅拉露天游泳池。它具有一個兒童嬉水池和成人游泳池,皆是在天然岩石上建造並引入海水。更衣室、小餐館設於街道水平以下,皆可清晰看見海景。[2]

康乃馨革命後不久,埃武拉市政府於1977年委托他於其周邊鄉郊地區設計公共住宅,作為當地移居支援服務,即當時的公共住宅政策的一部分。他於該年設計的馬拉古埃拉社會住宅區受哈佛設計研究院青睞,其後頒授他第一屆綠色城市設計獎。[3]

他許多重要作品皆建於波爾圖,包括其母校的建築學院大樓(1986-1993)。自1970年代中期他亦收到許多公共住宅、公共游泳池[4]和大學的項目委托。他與許多建築師的合作包括與魯道夫·芬斯特瓦德爾設計位於霍姆布洛伊希島博物館中的建築博物館(1995-2009);[5]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合作的1998年、2000年世界博覽會的展館和2005年的蛇形藝廊展亭;與胡安·多明哥·桑托斯在2010年贏得比賽、並在2014年竣工的阿爾罕布拉宮入口及訪客中心等。[6]他亦是協調基亞多重整的團隊成員,該處為里斯本的一個重要文化區,於1988年受火災破壞。

他曾在2012指出其位於葡萄牙的公司因缺乏項目而面臨關閉。[7]他近期的工作包括首個在美國的項目──位於曼哈頓第56街的一棟37層高公寓大樓;[8]以及佛得角共和國前首府舊城的古蹟修復工作的協調等。

他在1966至1969年於波爾圖大學建築學院任教,1976年起亦擔任助理教授。此外亦包括在哈佛設計研究院、賓夕凡尼亞大學安第斯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客座教授[3]

建築設計

萊薩-達帕爾梅拉露天游泳池
1998年世界博覽會展館
伊貝拉基金會展示館

其重要作品包括萊薩-達帕爾梅拉露天游泳池、馬拉古埃拉社會住宅區、塞拉爾夫斯當代美術館、伊貝拉基金會展示館、新奧爾良大廈等。

他的設計被形容為「詩意的現代主義」。[9]他吸收了阿道夫·路斯弗蘭克·勞埃德·賴特阿爾瓦爾·阿爾托等建築師的特點,但也很快發展出自己的建築語言:在國際性的現代主義中揉合葡萄牙的建築傳統,使其作品顯得更為精緻。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審亦讚揚他在各種規模的作品中,皆對空間的關係以及形體的相稱有獨到的思考,指出正如其他早期現代主義者,其設計的形狀在光的塑造之下乍看簡單,實為他以高超的手法對設計上的問題的直接回應;以及讚揚他對葡萄牙傳統、對當地的背景和脈絡的重視。[10]如他本人指出:

榮譽

他一生獲譽甚多,包括:

他是多間大學的榮譽博士,包括:瓦倫西亞理工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巴勒莫大學、梅南德斯·佩拉尤國際大學、科英布拉大學、拿坡里費德里克二世大學、帕維亞大學等。他是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以及美國建築師學會、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歐洲文理科學院榮譽會員。

貢獻

2014年7月他宣佈將捐獻大部分建築檔案至加拿大建築博物館,讓這些資料能被他人使用。[16]另外部分檔案則捐獻給位於里斯本的塞拉爾夫斯當代美術館,及位於波爾圖的卡洛斯特‧古爾本金安基金會。[17]

參考來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阿爾瓦羅·西塞·維埃拉
  1. Rory Stott. . ArchDaily.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3).
  2. . New York Times. 1992-04-27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5).
  3. . [2011-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2).
  4. Patrick Lynch. . The Architect's Journal. 2008-10-23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2).
  5. Kieran Long. .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2009-08-01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
  6. Karissa Rosenfield. . ArchDaily. 2014-03-11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2).
  7. Raphael Minder.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12-11-09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8. Tim McKeough. . New York Times. 2019-08-30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0)..
  9. Jonathan Glancey: A Gold Medal for Siza? About ti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Guardian. 2008-10-08.
  10. .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2).
  11. .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30) (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及英语).
  12. . [2011-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0).
  13. La Biennale di Venezia. .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7).
  14. . architecture.com.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5).
  15. . UIA. 2011-04-18 [2011-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0).
  16. . 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CCA). [201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17. Qeuirós, Luís Miguel. . Público (Portugal). 2015-07-09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