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尔人

阿瓦尔人(Pannonian Avars)在古代是欧亚大陆的一个游牧民族的名称。他们约在6世纪时迁徙到欧洲中部和东部。到9世纪初以前,一直统治潘諾尼亞平原。因与高加索地区的阿瓦尔人进行区别也称潘诺尼亚平原阿瓦尔人。

一名阿瓦尔战士和俘虏 摹本
匈牙利出土的阿瓦尔物品

阿瓦尔人起源,一说他们就是中国典籍中记载的古代游牧民族柔然殘部[1]。阿瓦爾一名在蒙古語中作abarga,有虫與蛇的意義。

起源

根據拜占廷外交官歷史學家普利斯庫斯的記載,463年間一支名為阿瓦爾的民族因躲避「從海洋而來的食人獅鷲」[2]的侵襲而向西遷移,推擠了沙比爾人,繼而導致高加索以北的撒拉古爾人、烏古爾人和恩諾古爾人三族被沙比爾人驅趕,550年左右阿瓦爾已是高加索以北諸族之一。

他們在557年派使者到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一世請求住地,562年他們控制了黑海以北的草原,和多瑙河下游。他們可汗伯顏入侵倫巴底,俘虏法蘭克國王西吉贝尔特一世。後成立以潘諾尼亞為中心的阿瓦爾汗國,七、八世纪先後被東羅馬帝國查理曼打败而逐漸衰亡,其地被波希米亞人與保加爾人繼承。

阿瓦尔人也分真假,根據7世紀初拜占庭史家西摩卡塔(Theophylacus Simocatta)認為,歐洲史上有真假兩種阿瓦爾人,真阿瓦爾人是柔然人,講蒙古語某種方言,整個5世紀一直是蒙古高原的主人,直到552年被突厥人擊潰並西遷和逃入北齊北周勿吉。假阿瓦爾人則是歐洲中世紀史上的阿瓦爾人,由兩個聯合起來的部落,即瓦爾部(uar或var,阿瓦爾由此得名)和匈人部(Kunni或Huni,該名暗示其匈人起源)組成。可能是悦般與两個冒充的鐵勒部落。

基因

一篇2019年11月刊登在科學報告期刊的研究显示,目前找到的14具阿瓦尔人男性古屍中有7具是屬於早期阿瓦爾,3具是屬於中期及後期阿瓦爾。那7具早期阿瓦爾古屍中,有6具身上帶有Y-DNA N1a1a(包括有4個帶有N1a1a1a1a3),2具帶有R1a1a1b2a,1具帶有C2,1具帶有G2a,一具帶有I1。而3具中期及後期阿瓦爾古屍都帶有C2、N1a1a1a1a3及E1b1b1a1b1a。N1a1a很有可能源自西伯利亞,其分支N1a1a1a1a3主要在布里亚特人楚科奇人科里亞克人愛斯基摩人及少部份圖瓦人蒙古人身上找到;C2現今主要分佈在中亞及西伯利亞東部;R1a1a1b2a曾經普遍分佈於銅器時代的中亞,現在則常見於阿富汗吉爾吉斯的人口中;E1b1b1a1b1a源自西亞地區,其後在銅器時代進入歐洲,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G2a源自安納托利亞半島伊朗高原,大約在新石器時代開始散佈在歐洲,而今日主要分佈在高加索地區;I1很可能源自北歐,與日耳曼人關係密切。該研究亦強調那些古屍與大部份東亞人一樣都是黑髮、褐眼。研究團隊發現,與阿瓦爾人關係最密切的是科里亞克人漢特人科米人多爾干人楚科奇人尤卡吉爾人愛斯基摩人布里亚特人。若阿瓦爾人真的是柔然人的後裔,那這些基因證據則暗示了早在突厥大遷徙前中亞就已經被西伯利亞人統治。[3]

另一篇2020年1月刊登在科學報告期刊的研究在抽取了26具約在7世紀埋葬在潘諾尼亞平原阿瓦爾古墓的阿瓦爾精英階級古屍,發現其mtDNA屬於東亞的單倍群,而Y-DNA卻只有常見於西伯利亞的單倍群N和Q,這表示這些阿瓦爾男性精英的血統「純得驚人」,且基因組合上與雅庫特人布里亞特人鄂倫春人,以及其他在歐亞大草原東部的人口最為接近。該研究認為阿瓦爾人最初是由N和Q這兩種西伯利亞人種所組成,且其精英階級為保持血統純正而不與外族男性通婚。[4]

统治者列表

名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伯颜一世
Bayan I
558年602年
伯颜二世
Bayan II
602年617年
奥加纳
Organa
617年630年
戈斯童
Gostun
630年632年
库布拉特
Kubrat
632年665年
巴特巴颜
Batbayan
665年668年

历史贡献

阿瓦爾人被指是最早把马蹬的使用传入了欧洲的遊牧民族。阿瓦尔人在这时期把大量南斯拉夫人赶到巴尔干半島,從此斯拉夫人正式入居巴爾幹半島。

參見

参考文献

  1. 最早提出同族論的是J. Deguignes, Histoire generale des Huns, des Turcs, des Mongols et des autres Tartares occidentaux, Paris 1756,此後繼承、發揚其說者代有其人,質疑者卻屈指可數。
  2. Maenchen-Helfen, Otto.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3. Neparáczki, Endre; Maróti, Zoltán; Kalmár, Tibor; Maár, Kitti; Nagy, István; Latinovics, Dóra; Kustár, Ágnes; Pálfi, György; Molnár, Erika. . Scientific Reports. 2019-11-12, 9 (1): 1–12 [2020-04-19]. ISSN 2045-2322. doi:10.1038/s41598-019-5310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英语).
  4. Csáky, Veronika; Gerber, Dániel; Koncz, István; Csiky, Gergely; Mende, Balázs G.; Szeifert, Bea; Egyed, Balázs; Pamjav, Horolma; Marcsik, Antónia. . Scientific Reports. 2020-01-22, 10 (1): 1–14. ISSN 2045-2322. doi:10.1038/s41598-019-57378-8 (英语).

延伸閱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