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

黑海英語:Black Sea)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岛所包围[4]。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之後進入另一個陸間海—馬摩拉海,通過達達尼爾海峽後与地中海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黑海在北面通过刻赤海峽亞速海相连。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第聂伯河。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格鲁吉亚。沿海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等。

黑海
44°N 35°E
主要流入多瑙河第聂伯河里奥尼河南布格河克泽尔河德涅斯特河
主要流出博斯普鲁斯海峡
流经国家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格鲁吉亚
最大长度1,175(730英里)
表面积436,402平方(168,500平方英里)[1]
最大深度2,212(7,257英尺)[2]
水体体积547,000立方(131,200立方英里)[3]
定居点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索契
参考[1][2][3]
黑海的尼古拉耶夫軍用造船廠

黑海的面积有436,400平方(168,500平方英里)(不包括亞速海[1],最大深度为2,212(7,257英尺)[2],体积为547,000立方(131,200立方英里)[3]黑海形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凹陷。[5]黑海的南面是本廷山脈,东面是高加索山脉,西北面是宽阔的低地。黑海东西向最宽有大约1,175(730英里)

名称

「黑海」這個名字,是源自古希臘的航海家,因為他們認為黑海海水的顏色比較地中海的海水深黑而得名。黑海、紅海白海黃海也是少數幾個用顏色來命名的海域。

地质

黑海是世界最深的內海之一。黑海从河流和地中海流入的水含盐度比较小,因此比较轻,它们浮在含盐度高的海水上。这样深水和浅水之间得不到交流。两层水的交界处位于100到150米深处之间。两层水之间彻底交流一次需要上千年之久。海底的生物尸体腐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得不到补充。在这个严重缺氧的环境中只有厌氧微生物可以生存。牠们的新陈代谢释放二氧化碳和有毒的硫化氢(H2S)。其他生物实际上只能生存在200米深度以上的水里。[3][6] [7]

黑海是古地中海的一个残留海盆,古新世末期小亚细亚发生隆起,黑海与地中海分开,逐渐形成内海。2500万年前,黑海还与地中海相连。随着地壳运动和冰期,黑海与地中海反复隔绝和连接,6000~8000年前的大冰期后形成相连。

历史

由於黑海是連接東歐內陸和中亞高加索地區出地中海的主要海路,故此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黑海航道是古代絲綢之路由中亞往羅馬的北線必經之路。尤其是對自17世紀開始崛起的沙俄皇朝,黑海和波羅的海均是影響該國對歐洲聯繫的命脈。近代史中亦有因為搶奪黑海的控制權而引發的戰爭和軍事行動,例如克里米亞戰爭[8]

2020年8月22日,土耳其宣稱在黑海發現有史以來储量最大的天然气,為3200亿立方米[9]

水文學

SeaWiFS中的黑海

黑海屬於陸緣海[10],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完全混合湖[11]。湖的上層會因為和空氣接觸而有氧氣融入,但湖的上層和下層的水不會互相混合,因此黑海中90%的水都是缺氧水[12]。黑海的環流主要受盆地地形及河流作用控制,因此會有強烈的垂直分層結構,黑海也被分類為有鹽楔(salt-wedge)的三角灣,也就是高鹽度海水會沿著海底,呈現楔狀鑽入黑海中。

黑海和地中海透過土耳其海峽進行水輸送。由地中海流進的水,其鹽度和密度都較流到地中海的水要高,因此會出現經典的河水循環:下層是鹽度和密度較高的水,由土耳其海峽中的馬摩拉海流進黑海,上層是鹽度和密度較低的水,由黑海流進馬摩拉海。表面較淡的水是由河流作用所產生,黑海流出的淡水約為流進的二倍。每年蒸發和降水的水量約為300 km3[10]

由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既淺又窄(其深度分別為33公尺及70公尺),因此流進和流出的速度都很快,而且有明顯的垂直剪力,因此二層之間會有紊流混合[10]。離開黑海的表面水其鹽度只有17psu(實用鹽度單位),到地中海時的鹽度為34psu。由地中海流進的深層水鹽度約38.5 psu,到黑海時會降到34psu[10]

水文化學

黑海中的有機物質,包括沈船船體等,都完整保存。淺層水會有一段時間有生命期短的藻類繁殖,形成有大量有機物體(包括腐泥)的水層。科學家已發現每年會固定有許多浮游植物繁殖,在NASA拍攝黑海的圖片中也可以看出[13]。由於這些因素,黑海越來受到海洋考古學的關注。,在黑海海底發現許多保存得相當好的古船骸,例如拜占庭帝国的古船骸錫諾普 D就位在土耳其锡诺普海岸下的缺氧海域中。

建模顯示若黑海發生彗星或小行星的撞擊事件,其產生的硫化氫雲會影響黑海海岸居民的健康,甚至威胁居民的性命[14]

參見

参考文献

  1. Surface Area—. University of Delaware College of Marine Studies. 2003 [2006-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9).
  2. Maximum Depth—. Environment and Enlargement – The Black Sea: Facts and Figures. [2012-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1).
  3.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1989-03-30 [2006-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7).
  4. 杨发兴. . Green Apple Data Center. 2013-12-16: 24– [2014-01-10]. GGKEY:04GENNHJ19Y.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7).
  5. UNEP/GRID-Arendal Maps and Graphics Library. . 2001 [201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0).
  6. . 中华自然科学网. [2012-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6).
  7. . University of Delaware College of Marine Studies. 2003 [2012-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1).
  8. . 中華網. 2013-09-10 [201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0) (中文).
  9. . [2020-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10. Descriptive Physical Oceanography. Talley, Pickard, Emery, Swift. Retrieved 4 November 2013.
  11. . [201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12. . [201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6).
  13. Black Sea Becomes Turquoi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earthobservatory.nasa.gov. Retrieved 2 December 2006.
  14. Schuiling, Roelof Dirk; Cathcart, Richard B.; Badescu, Viorel; Isvoranu, Dragos; Pelinovsky, Efim. . Natural Hazards. 2006, 40 (2): 327–338. doi:10.1007/s11069-006-0017-7.

延伸阅读

  • [美]查尔斯·金. . 东方出版中心. 2011. ISBN 9787547303139.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黑海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