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萱
陳茂萱(,1936年1月7日-)臺灣知名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出生臺灣雲林縣北港鎮。1955年考進省立臺灣師範學院音樂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隨張錦鴻學習和聲學及作曲法,鋼琴師事周遜寬、張彩賢、張彩湘教授;之後隨許常惠學習樂曲分析及作曲法。1970-1972年間赴奧地利維也納研究理論作曲,1980-1981年赴法國以及1981-1982年間再次赴奧地利維也納留學研究。陳茂萱先後任教於省立嘉義師範專科學校(今國立嘉義大學)、東吳大學音樂系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於1985-1991年間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於2007年擔任實踐大學音樂系專案客座教授、2008年起擔任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特聘教授。於2013 年獲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
傳記
陳茂萱長時期持續鑽研音樂創作,熱心參與音樂創作相關的活動,於1963年與張邦彥、梁銘越、許博允等多位音樂友人組織「江浪樂集」;1983年與多位學生創立「璇音雅集」,以音樂教育與創作為目標,共同致力於音樂理論之寫作與樂曲之創作,並定期舉行作品發表會;1987年創辦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並擔任首任理事長;1991年創立「致凡音樂」;1993年將「璇音雅集」更名為「臺灣璇音雅集」。對於臺灣音樂創作領域貢獻良多。陳茂萱先後擔任亞洲作曲家聯盟常務理事與現代音樂協會常務理事等職務。2013年榮獲音樂類最高獎項「國家文藝獎」。
音樂風格
陳茂萱本著對臺灣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關懷,積極致力於臺灣風格的建立,保存台灣特有的音樂型態,推廣本土音樂,期以提升臺灣音樂文化的價值與接受度。
其音樂的產生,正值臺灣民族音樂運動的時代,從西式音樂的技法深植中國音樂聲響的特質出發,嘗試在「浪漫的新古典主義」的結構型態中,以五聲音階﹑七聲調式的語法為基調,擷取民歌曲調與蒐羅自身的邏輯思維與表現方式來表達對臺灣音樂文化教育的關懷。
陳茂萱融合中西音樂元素,發展獨特的中式音樂語法。建立中式絕對音樂的系統,是他音樂創作的理念。從預置性創作至非預置性創作,皆可看出其力求脫離傳統的束縛,雖有些小樂段採用類似頻譜思維,卻不以此為樂思的中心,可見其嚴謹程度。他始終相信人類具有同時多元思考與處事的潛力,故致力突破人類單一擊拍的慣性,導入二元節奏的思考,從事多元能力的統整訓練,使學習者能有多元化並存的觀念而有「複節拍」的創新。
陳茂萱陸續發表之管絃樂作品,涵蓋了交響詩﹑交響曲﹑協奏曲。配器織度配合其特有之音樂邏輯,層次分明﹑高潮繽紛。各種獨奏樂曲中,以鋼琴音樂作品最為豐富。他的鋼琴作品更是以絕對音樂形式為架構;運用本土的音樂素材為風格;以音樂元素的多元組合手法為內容而創作。調和著西洋的形式規則與中國調式語法,表現對傳統的繼承與現代的創新相互融合,也形成一種由簡單到複雜,曲靜到動,漸進式快慢變化,內部溫和對比等,達到既矛盾又統一平衡的音響型態與存在邏輯。
創作作品
陳茂萱作品截至2013年為止,共計約有113首。
鋼琴獨奏:52首[1][2],包含鋼琴奏鳴曲10首、鋼琴小奏鳴曲34首、鋼琴獨奏曲8首
器樂獨奏:6首,包含管樂獨奏曲4首、弦樂獨奏曲2首
室內樂:14首,包含二重奏6首、三重奏2首、四重奏4首、六重奏2首
協奏曲:5首,包含鋼琴1首[3],大提琴1首[4],小號1首,雙簧管2首
交響曲:5首
管弦樂:8首
聲樂曲:23首,包含獨唱曲14首、二重唱3首、合唱曲6首
音樂教育作品
陳茂萱所發展有關音樂基礎訓練以及音感相關之教材作品,如《樂理練習篇》、《基礎節奏教本》、《調性視唱教本》、《非調性視唱教本》等具系統性之音樂教材。
參見
外部連結
- 陳茂萱 鋼琴奏鳴曲第14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jQvIMgnyoQ
- 陳茂萱 ballad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ym2Da99g
- 陳茂萱 鋼琴協奏曲《一言九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fBzQmtWXY
- 陳茂萱 大提琴協奏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SlzaV12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