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唇閃音

雙唇閃音是一種不常見的非R音閃音國際音標(IPA)寫作ⱱ̟。在一般情況下,它幾乎總是作為唇齒閃音同位異音出現,但在班達語等語言中則做為首選的音素使用。

雙唇閃音
ⱱ̟
IPA編號184 413
編碼
HTML碼(十進制)ⱱ̟
Unicode碼(十六進制)U+2C71U+031F

在剛果的莫諾語,將雙唇閃音描述如下:

第一步驟,將下唇縮回口腔至上排牙齒以內。同時,上唇的位置下降,包覆住上排牙齒。第二步驟,下唇快速向前移動,離開口腔時向上唇拍打,造成閃音。在此調音過程中使其為濁音。此外,在調音過程中,舌頭在嘴的後部聚集,給此音增加了一軟顎音的部分。[1]

對於介於雙唇閃音與唇齒閃音之間的同位異音:

此音的調音過程分稱成兩個階段。第一步驟,將下唇緩慢地縮回口腔至上排牙齒以內。其次,下唇在快速移出口腔時,撞擊上唇或上排牙齒。

在文獻中,此音通常被寫成帶超短音修飾符的w,即[2][3]

2005年,國際語音學學會通過採用「帶右鉤的V」符號作為唇齒閃音的音標。[4]從那以後,雙唇閃音的音標就多改成帶較前修飾符的唇齒閃音,即ⱱ̟[5]由於閃音和發音時間短暫的塞音相似,此音也可以改寫作

出現於

語言詞彙IPA意思註釋
莫諾語[6] vwa [ⱱ̟a] /v//w/形成對比。和唇齒閃音互為自由變體

註釋

  1. Kenneth S. Olson (2005) The Phonology of Mono, SIL Issue 140
  2.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1989:70)
  3. Olson & Hajek (2003:158)
  4.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05:261)
  5. Olson & Hajek (1999:112)
  6. Olson (2004:233)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鏈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