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寺
經歷
雪窦寺经历兴衰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雪窦寺始于晋代,据清代《雪窦寺志》记载:“晋时有尼结尘山顶,初名瀑布院”。
唐朝会昌元年(841年)移至今址,名作“瀑布观音院”。唐朝景福元年(892年)扩建,成为一座大规模的寺院,有寺田愈90公顷。
宋朝咸平二年(999年),当时的宋真宗赵恒颁诏赐名“雪窦资圣禅寺”。
相傳宋仁宗梦中到過一山,醒后記憶猶新。[1]下詔將天下名山畫影圖形,呈獻披覽。當看到雪窦時,恰與夢境相合,於是派人攜帶賞錢,分發給山上寺僧。[1]故名“应梦道场”。
南宋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寺院第2次被毁。宋宁宗時制定禅院等级制,雪窦寺位列为“五山十刹”中十刹。後來南宋宋理宗赵昀御书“应梦名山”四字賜之。[1]從此在雪竇山留下一塊石碑,上刻「應夢名山」四字,「名山」於是更加出名。[1]
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寺院第4次被毁。1968年,雪竇寺在文革中被毀,這是雪窦寺第5次被毀。1985年修复雪窦寺筹委会成立[2]。1988年1月1日,修復後的雪窦寺对外开放。1991年10月,雪窦寺內的弥勒宝殿对外开放[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