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銀行

食物銀行,「食物銀行」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慈善團體來號召熱心的廠商們,為未能解決「三餐」基本需要的人士及家庭,提供緊急及短暫的膳食援助。

美國一間食物銀行

食物銀行把即將失效或過季但仍有用的食物捐贈出來,經過和平團的聯繫與分類處理後,再結合志工的運送,把這些物資送到育幼院、老人院及其他需要的個人或團體,讓資源獲得最有效的分配與使用。食物銀行主要為經濟有困難人士提供暫時性膳食支援,鼓勵他們自力更生。香港社福界近年來積極提倡此措施。食物來源主要由團體及私人捐助。過去有銀行、連鎖快餐店酒店超市及食品供應商響應,捐贈熟食、乾糧及餐券,或以特惠價出售食品。

在還沒有食物銀行以前,每當發生天災或飢荒,有時富人、教會或慈善團體也會把食物免費派給窮人或糧食短缺的人,作為一種社區公益慈善活動。政府有時也會開倉派糧食給民眾作為賑災。

世界上第一家食物銀行於1967年在美國成立,自此以後便在全世界建立了數千家。在歐洲,由於廣泛的福利制度,最早幾乎沒有食物銀行的需要,直到2006年底全球食品價格開始上漲之後,尤其在2007-08年金融海嘯爆發,食物銀行的數量明顯隨著低收入者在經濟條件持續惡化的情況下迅速增長。

譯名

食物銀行的英文為Food bank但這是不準確的港式翻譯法,bank對應的中文不僅僅是銀行,比如把West Bank不考慮當時情況即翻成西方銀行,一樣是錯誤的。加拿大華人則翻譯為「食物賙濟庫」,雖然使用「賙濟」較不那麼「政治正確」,但是比稱為銀行正確;受到香港影響,台灣也翻成食物銀行,因此約定俗成。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