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宿舍

香港中文大學爲全港擁有最多宿位的大學,宿舍分佈在校園內各個書院。

聯合書院

湯若望宿舍

湯若望宿舍,簡稱湯宿,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四所宿舍之一,由聯合書院與耶穌會合作建立。湯宿於1971年3月18日正式落成,當年12月正式啟用。在2007年暑假,聯合書院對湯宿作全面翻新。湯宿現一共提供四百三十九個宿位,是中文大學裡唯一一所設有天主教教堂的宿舍。在2007年翻新後,實為聯合書院最新簇的宿舍。[1]

湯宿樓高5層(由地庫至4樓),宿舍內沒有升降機。與其他宿舍不同,湯宿所有房間都是特大三人房,而且男女宿生同層,但分兩翼。奇數房號為女宿,偶數房號為男宿。每層都分別於男女宿各設一個供煮食用的茶水間(二樓男女宿兩個茶水間合併為一個大型茶水間)。

伯利衡宿舍

伯利衡宿舍,簡稱伯宿。坐落於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是聯合書院其中一所歷史悠久的宿舍。於1978年9月23日啟用。伯利衡宿舍共有五層,一共提供228個宿位[2]。所提供的宿位可算是聯合書院中最少,故此入住此宿競爭十分激烈。伯利衡宿舍分一人房、二人房和三人房。宿舍以二人房為主,而當中的一人房為聯合書院中獨有。此外,伯利衡宿舍為男女共宿,男宿位於一至三樓,女宿位於四至五樓。宿舍內設備齊全,每層均設有洗手間、浴室和廚房,其餘設施包括閱讀室、小賣部、洗衣房等。

伯利衡宿舍單數房間為聯合書院的園景,而雙數房間則是180度吐露港海景。日間可觀八仙嶺的山鑾起伏,夜則可觀科學園、吐露港公路的景色。

伯利衡宿舍設有宿舍會,而宿生會年年換屆,旨在為宿生提供服務和聯誼。宿生會每月定期舉辦不同活動,例如開學飯、生日會、糖水會、各式各樣的層聚、K100、伯人宴等。當中伯人宴為慶祝宿舍生日的大型活動,宿舍會於當晚舉行晚宴,予舊宿生和現宿生暢聚 [3]

陳震夏宿舍

陳震夏宿舍,簡稱陳宿,座落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是聯合書院最新建成的男女宿舍,於2004年9月啟用。陳宿樓高10層,共提供三百二十九個宿位[4],其中二至五樓為女生宿舍,而六至九樓為男生宿舍。

景觀方面,向東房間基本上只能望到斜坡,而向西低層房間主要對望和聲書院,較高樓層的才可超越和聲,遠望大埔市中心,以及深圳深南中路一帶摩天大廈。

陳宿共有兩部升降機,其中一部位於宿舍外,為「快速升降機」,只停地下及10樓,是連接和聲書院和聯合書院的重要捷徑。「快速升降機」的服務時間為早上7時至凌晨1時左右。

恒生樓

恒生樓,簡稱恒生,是由恒生銀行贊助興建[5],於1986年5月啟用,是司徒惠在大學的最後一件作品,設計回應前方的國際生堂1及2座(第五苑及第六苑)。宿舍樓高6層,共提供二百八十六個宿位,其中1至3樓為男生宿舍,4至6樓為女生宿舍。

恒生樓是連聯合書院本部最遠的宿舍,從書院本部通往恒生樓的方法主要有2個,分別是經湯若望宿舍後的恒生梯和乘搭陳震夏宿舍經常損壞的「快速升降機」。恒生樓最大的特色為大樓內層與層之間的空間,簡稱「X(以下層為單位)樓半」[例如3至4樓之間會稱為三樓半],其中三樓半和四樓半均是宿生晚上聚集的去處,而五樓半為恒生梯的出口。

第五座宿舍(擬建,預計命名為蔡繼有宿舍)

2018年12月,聯合書院接受蔡繼有家族的捐款,於校內近教學樓位置,興建一座可提供200多個宿位、高十餘層的學生宿舍,並附設「蔡冠深中華文化中心」;及後,蔡繼有宿舍項目再獲政府資助,並預計於2022年動工、2024年落成。

崇基學院

利樹培堂

利樹培堂建於1993年,是崇基學院最大的宿舍,俗稱「新宿」(而本宿舍本身為崇基學生宿舍重建計劃之接收樓宇,但後來重建計劃中止)。宿生一共約有293人,男宿生有160人,女宿生有133人[6]。宿舍有七層,第一至四層為男生宿舍,第五至七層則為女生宿舍。宿舍底層面積寬敞,設有讀書室、琴室、大客廳、洗衣房等設計。此外,地下其中一個活動室,曾經是已故生物學教授、知名草藥學家胡秀英的生前最後居所(2005年遷入,至2012年去世)。

新宿又以其每層有不同文化特色而著名,更成為宿舍最大的特色(類似後來建成的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學生宿舍)。一樓宿生又名「天下第一樓」;二樓宿生又名「忠貳堂」;三樓又名「三不館」(與香港城市大學校友樂禮堂三樓同名);四樓宿生又名「四人幫」;五樓宿生又名「五時花」;六樓宿生又名「陸無雙」;七樓宿生又名「七囍」。每一層的宿生會定期舉行「層聚」,譬如定期聚餐和夜晚「出車」(騎自行車),叫「豆大」,藉此聯繫彼此之間的友誼。

每一年新宿的宿生會盡心盡力為宿生籌辦各色各樣的宿舍活動,包括「堂節」,即指層與層之間的比拼,其中包括層唱,運動比賽,智力競賽和遊戲比賽。

文林堂

文林堂是坐落于大埔公路上,崇基學院对面的一间中大宿舍,也是香港中文大学唯一一栋处在校园以外的宿舍。在1972年圣公会港澳教区奉献[7],並由美國著名建築師Leo A daly設計,是崇基學院十所宿舍中房间平均面积最大的宿舍。

作为男宿的文林堂,共能提供宿位54个[7],有三层楼高,32个房间。均为双人房或三人房。房间配有一台风扇和一部空调,每位入住的学生有一套桌椅,一张床以及一个衣柜。面向崇基书院方向的房间享有吐露港的海景,令人心旷神怡。 同时,2层的31号房由于面积小,通风较差,而被称作“柴房”,在31号房居住的宿生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宿费优惠。 宿舍配套设施齐全:厨房位于地面层,有一个微波炉,一个烤箱,两个电炉灶。洗衣房位于地下,有两部涡轮式的大洗衣机,一部干衣机。洗衣机免费使用,干衣机则需要用中大通付费使用,3分钟/港币。每层楼都设有卫生间和浴室,热水24小时供应,方便宿生在任何时候使用。

如同中大其他宿舍一样,文林堂也有自己的宿生会,舉辦糖水会、迎新等活动,文林堂的核心精神是「以人為本」,是指一切活動都以宿生的感受和意願為優先,故此不太理會世俗眼光。

神學樓

於1969年完工的神學樓(俗稱神樓)除了是崇基學院神學院的教學大樓,亦附設宿舍設施,供所有崇基學生申請入住(但主修神學的全日制本科生,則必須入住神學樓,並預留了一定宿位)。宿舍位於大樓東北面,面向工程學院下方斜坡,由身兼牧師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蕭根偉設計。而本大樓曾於2000年進行過一次大修。

五旬節會樓高座(祖堯堂)

五旬節會樓(高座及低座)前身為研究院宿舍,1975年動工,1976年3月完工,各高10層,由時任大學建築師司徒惠設計。其中,為紀念已故校董關祖堯議員(1971年去世),五旬節會樓高座初名為「祖堯堂」。在建成初期,由於本科生宿位短缺,部分研究生宿位曾撥作本科生宿位(尤其是宿位較少的新亞書院),供一些宿分不足,但又活躍參與書院及學系活動的學生入住。後來,由於各書院補充宿位建成,上述臨時安排取消。

到了90年代尾,由於研究院宿舍外牆以至部分結構加速老化,校方決定將研究院宿舍進行大翻修,並於2001年將此宿舍關閉一年。及後,由於新研究生宿舍啟用,加上崇基學院有需要增加宿位(而原先在文質堂側建造宿舍計劃因財政問題取消),以及宿舍間隔並不實用,難以分配予研究生。因此,本宿舍連同研究院宿舍低座在翻修後撥作崇基學生宿舍,並易名為「五旬節會樓」。

本宿舍為男女生宿舍,實施男女分層,而宿舍文化類似山下的利樹培堂(新宿)。而在崇基各宿舍當中,五旬節會樓高座地勢最高,可俯瞰崇基學院及工程學院教學樓,以至馬鞍山石門一帶。

而在本宿舍地下,設有教職員會所(餐廳),所有人士均可在申請會籍後光顧。另外,本宿舍之附翼(何東夫人堂,前身為工商管理學院高年級學生宿舍),為中文大學出版社總店(中大小書店)。

在書院舉辦傅元國杯時,五旬節會樓高座及低座會以「五宿」名義合併成一組,參與各項比賽。

五旬節會樓高座舍監為大學副校長吳基培教授。

五旬節會樓低座

五旬節會樓低座原先為研究生宿舍低座,與祖堯堂同時建成及改建。

本宿舍為女生宿舍;而在景觀方面,此宿舍本來比高座更近海濱,可享更開揚海景。但在善衡書院建成後,景觀被其宿舍利國偉堂阻擋,所以現時主要景觀為樓景。另一方面,本宿舍內設有行人橋及升降機,連接高座地下及低座地下。

在書院舉辦傅元國杯時,五旬節會樓高座及低座會以「五宿」名義合併成一組,參與各項比賽。

新亞書院

知行樓

知行樓樓高六層,每層均設有廚房,有一個微波爐、两個電子爐;洗衣房設於LG1層,有五個洗衣機、三個乾衣機。宿生會年年換屆,旨在為宿生提供服務和聯誼。宿生會每月定期舉辦不同活動,例如開學飯、春茗,生日會、糖水會、各式各樣的層聚、secret angel 等。

知行樓是新亞書院中最大之宿舍,住宿人數比新亞書院之另一宿舍志文樓多約三倍。雖然知行樓自1978年起為男生宿舍(1973-1978年為男女生宿舍),但由於此宿舍保安相對寬鬆,一些無法獲得宿位(包括臨時宿位計劃)的學生(包括女生),會以俗稱「屈蛇」方式,留宿於知行樓。

身兼新亞研究所第一屆校友的知名史學家、前中大歷史學教授孫國棟在2005年至2013年去世期間,曾居於地下舍監室,並於2013年6月26日早上在舍監室內去世。

知行樓由1970年代時任新亞校董伍秉堅建築師設計,亦是同期建成的中大宿舍當中,唯一由政府全額資助建造的。

在景觀方面,由於知行樓地勢高,多數單位可飽覽沙田至馬鞍山、八仙嶺,以至深圳大鵬半島一帶的景色(能見度高時更可見進出深圳港的各式貨輪),但略受前方紫霞樓的遮擋。

知行樓由於位處臨海高地,導致樓宇結構易受風化,此宿舍在1990年代末曾進行一次大維修,將地庫LG3層底部已經嚴重風化的樑柱,更換為由防火防侵蝕噴劑覆蓋的鋼結構。

志文樓

志文樓西北面景觀

志文樓樓高六層,男女宿,由已故著名工業家田元灝捐款建造,並以其夫人榮志文命名,於1982年入伙。一樓為男層,二、三、五、六層為女層。四樓為學生活動層,有電視房、琴房、會議室及兩個自修室。

本宿舍是世界首批引進無機房升降機的公共建築項目(1996年,由通力製造),亦是司徒惠在新亞的最後一件作品。

志文樓於1982年入伙,有35年樓齡(至2017年),大部份為二人房,其堪稱為新亞書院中最小面積的宿舍房,據稱人均只有三十尺,但許多同學仍樂於住在志文樓。據了解,志文樓是新亞四宿中,學生最為活躍的一座宿舍。

景觀方面,東南面受前方紫霞樓遮擋,主要以樓景為主;而西北方則可眺望八仙嶺大埔工業邨、大埔市中心,以至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但是,男層(一層)略受前方樹木遮蔽,而正西面則只能望向山坡。

學思樓

學思樓於1978年入伙,是中大四幢由雅禮協會、伯利衡公司、何善衡家族及政府聯合捐建的補充宿舍之一。本宿舍為新亞保安最嚴密的宿舍,除了24小時有服務員在接待處之餘,亦設有嚴格探訪規定:只有週六日和公眾假期的09:00-20:00,可在宿生陪同下上樓。而地下的學思大廳和偏廳對訪客(不論性別)的開放時間為09:00-24:00。

本宿舍為新亞最少宿位的一個,僅有200餘個。

紫霞樓

紫霞樓為男女生宿舍,由時任中大校長的李國章母親李胡紫霞(1917-2015)捐建。宿舍設男生宿位一百六十一個,女生宿位一百五十四個,共有宿位三百一十五個。

紫霞樓於1998年動工,2002年5月完工,同年11月入伙,是新亞最新宿舍(至2019年樓齡為17年),亦是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在中文大學設計的唯一一個項目。

紫霞樓樓高七層。地下東翼、第一至三層為男層、第四至六層為女層。每層均設有廚房、浴室及廁所。七樓為舍監宿舍及辦公室、學生活動空間、24小時開放的溫習室、音樂室、遊戲室及兩間會議室,地下則設公用大廳,以已故新亞校董暨周生生珠寶創辦人周君廉冠名。而LG層為緊急發電機房、洗衣房及曬衣場。

三樓設有行人天橋,連按紫霞樓及志文樓。開放為早上六時至凌晨十二時半。假日將延長多一小時作開放時間。

景觀方面,由於此宿舍前方並無建築物遮擋,故此向東面的房間可飽覽沙田海、馬鞍山,以至深圳大鵬半島的景色,南面則可俯瞰山下崇基學院宿舍、並遠望第一城以至水泉澳邨

而由於1991年起政府禁止新建含中央石油氣庫的建築項目,因此紫霞樓是新亞目前唯一沒有燃氣供應的宿舍。此外,宿舍的用料水平大致與2001-05年間落成的居屋相若(例如採用康和型、新版新十字型居屋標準配備的「Karat」或「Roca」廁具,以及在康和型居屋廣泛應用的英國通用電氣-捷運升降機),較其他宿舍略佳。

紫霞樓舍監為香港著名生物學家兼新亞校友林漢明教授,由2002年入伙起出任至今;其妻郭婉鳳(亦是新亞校友)亦同時出任名譽舍監(而且是新亞唯一一位),但隨著2019年5月新亞院務會突然通過廢除此職位的決議,她亦即時被免除名譽舍監一職。

第五座宿舍

擬建的第五座宿舍為男女生宿舍,設有七層,宿位數目為300個,並附設書院綜藝廳一個。

第五座宿舍由馬海(建築顧問)有限公司設計,已於2017年9月獲屋宇署批則。

隨著政府向各資助大學批出宿舍補助金政策生效,宿舍已於2019年5月14日動工,由利基控股承建,並將於2022年4月30日完工。

逸夫書院

國楙樓

國楙樓原名第一學生宿舍,是逸夫書院首座學生宿舍,於1989年9月正式啟用。

第二學生宿舍

第二學生宿舍逸夫書院第二座學生宿舍,於1992年9月落成啟用。


善衡書院

善衡書院採用「全宿共膳」制度,基本上所有學生均居於書院宿舍(而選擇走讀者須另行申請,而申請人數極少)。本書院設有兩幢宿舍(利國偉堂及何添堂),分別高9層及14層;其中,何添堂的13至14樓共用空間,部分採懸臂式設計;而無障礙設計宿舍單位設於何添堂的平台層,供善衡及崇基有需要學生入住。書院院長在任期間,必須入住位於何添樓地下至地庫一層的院長宿舍(首任院長辛世文教授將之命名為「松園」)。

晨興書院

晨興書院採用「全宿共膳」制度,基本上所有學生均居於書院宿舍。本書院設有兩幢宿舍(低座格林伯格樓及高座),分別高8及15層(連公用空間樓層及底層風櫃房),而宿舍每兩層設有一個複式公用空間。房間標準方面,各房間均採用木地板(目前只有國際生堂1及2座、研究生宿舍及本書院採用此裝修標準),而且窗戶亦較其他書院宿舍為大,多數房間可享馬鞍山一帶遼闊景觀,是各書院之中標準最高者。而院長宿舍位於基座內,採用複式設計,並於地下層入口附近設有專用車位。

和聲書院

本書院設有兩幢分別高12及16層(連地下及地庫1-4層基座,整座綜合大樓建於斜坡上)的宿舍,而宿舍每兩層設有一個複式公用空間。本書院綜合大樓(包括宿舍)均採用「和聲卡」門禁系統,非和聲學生基本不可能進入大多數區域,門禁程度可與新亞學思樓相比。宿舍設備方面,除了標準單人床、書檯及衣櫃外,亦設有小型雪櫃,是各書院中唯一例子。景觀主要以大埔、白石角及深圳華強北摩天大樓遠景為主。和聲本來是設計成為一所「半宿書院」(即50%學生申請後即可入住一學年),但由於近年大量學生加入和聲,導致宿位競爭激烈,程度直迫新亞書院(即時入宿宿分曾高達50分,比新亞的41-43分還高)。

敬文書院

敬文書院採用「全宿共膳」制度,基本上所有學生均居於書院宿舍。本書院只設一幢宿舍,並分為兩翼,景觀以內園景為主。雖然宿舍可用納最多300人,但由於選擇加入敬文的新生數目偏少,部分宿位會提供予宿分不足、但有需要住宿的新亞書院學生。

伍宜孫書院

本書院設有兩幢高12層(連地下及地庫1-2層基座,西翼建於斜坡上)的宿舍,在1-6樓由中翼連接;共用空間位於兩翼最北端。所有單位(中翼除外)採鋸齒形窗戶設計,務求戶戶可享吐露港、八仙嶺海景。本書院最初設計時為一所「半宿書院」(50%學生可配宿位,而首三年沒有入住者必須於第四年入住),至今仍然如此。

國際生堂

國際生堂(,前稱國際生舍堂,2016年易名)於2005年9月成立,為本科生宿舍,宿生有本地生、非本地生及國際交流生 ,可容納416名本科生。宿舍由大學本部的學生事務處來港生組[8]管理, 不屬於任何書院;有興趣入住的本地生及非本地生需經由書院轉介(按書院宿位分配程序進行,屬後補宿位;部分宿分不足者,會在下學期自動獲編配國際生堂)。

國際生堂1及2座位於中大校園的西北面,靠近聯合書院的恆生樓和聯合苑。現在宿舍旁邊為和聲書院,已於2012年啟用。

國際生堂1及2座,分別有9層和10層宿舍層,低層為男層,而高層為女層。舍監宿舍位於第一座9樓B室。每層設有兩個單位(面積介乎1000多到約2000多平方呎),而每個單位可容納11至16位宿生。睡房分單人房(47間)、二人房(177間)和三人房(45間)[9]。1及2座前身為教職員宿舍第五及六苑(已故台灣文學家余光中於1974-1985年旅港期間,曾住於第六苑2樓B室[10];而按余氏的散文描述,已故著名文學家兼工程學家陳之藩亦曾於1977至1985年間居於此宿舍),以高級公務員宿舍標準建造(而同期建成的中大第三及四苑,亦按相若設計建造),因1998年教資會推出教職員「以現金房屋津貼代替宿位」政策而騰空,其後於2002至2004年間曾用作研究生宿舍。雖然國際生堂1及2座屬本科生宿舍,但1座最低兩層4伙、共48個宿位仍保留作研究生宿舍;而每座均有三個房間預留供身兼研究生的舍堂導師入住。

而在2012年翻新完成啟用的國際生堂3至5座,前身為職工宿舍(於2010年代初因「334學制預備工程」而騰空,自此再沒有職工居於校園),鄰近醫學院及理學院。

宿舍大廳設於第二座(第六苑)1樓B室,內有電視、乒乓球桌、音樂室、健身室、宿生會暨小賣部(因為斷莊曾一度關閉至2018年,其後重設)和閱讀室。

研究生宿舍

第一代的研究院宿舍於1975年動工,1976年3月完工,各高10層,由時任大學建築師司徒惠設計。其中,為紀念已故校董關祖堯議員(1971年去世),高座初名為「祖堯堂」。在建成初期,由於本科生宿位短缺,部分研究生宿位曾撥作本科生宿位(尤其是宿位較少的新亞書院),供一些宿分不足,但又活躍參與書院及學系活動的學生入住,其中不乏當時仍為學生的知名人士(如著名生態學家何建宗教授,當年曾循此途徑入住上述宿舍)。後來,由於各書院補充宿位建成,上述臨時安排取消。

到了90年代尾,由於研究院宿舍外牆以至部分結構加速老化,校方決定將研究院宿舍進行大翻修,並於2001年將此宿舍關閉一年。

及後,由於賽馬會研究生宿舍一座於1999年啟用,加上崇基學院有需要增加宿位,第一代研究院宿舍在翻修後撥作崇基學生宿舍,並易名為「五旬節會樓」。

而自教資會於1998年推出「以現金房屋津貼取代宿舍」政策推出後,校內共有六幢教職員宿舍騰空;其中,第五至第九苑在研究院宿舍交予崇基後,改作研究生宿舍(但第五、六苑只使用兩年,即改作學生事務處屬下的國際生堂,唯研究院仍保留第五苑1、2樓48個宿位)。

另外,在大學站側的博文苑,有一半(4-6樓)樓層亦為研究生宿舍;而在保健路兩座大學賓館中的部分或全部樓層,亦用作研究生宿舍。

而校方亦在大埔39區擴展區內,建造賽馬會第二及第三研究生宿舍,並已於2019年1月2日正式入伙。

參見

外部連結

資料來源

  1. 湯若望宿舍簡介 存檔,存档日期2010-07-15.
  2.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2010年) . [2010-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9).
  3.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2010年) 存檔,存档日期2010-03-23.
  4.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 . [2010-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9).
  7.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8. . [201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3).
  9. . [201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5).
  10. 余光中:〈吐露港上〉,收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編:《中大.山水.人文》(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頁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