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卡薩格蘭

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1971年5月7日),芬蘭建築師、地景環境藝術家、建築理論家、作家建築學教授。2001年畢業於原赫爾辛基理工大學(今阿爾託大學)建築系。

Marco Casagrande 攝於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早年生活

馬可‧卡薩格蘭出生於芬蘭舊都圖爾庫頗具名聲義大利芬裔天主教家族[1],童年時期在北極圈拉普蘭區附近的小村落上托爾尼奧度過,後搬到南方小鎮卡爾亞念小學和中學。成年後,馬可‧卡薩格蘭到了赫爾辛基研習建築學。

傭兵經歷及作家生涯

1993年在芬蘭服完兵役後自願參與波士尼亞戰爭。他以「Luca Moconesi」為筆名將經歷寫成半自傳《去莫斯塔路上搭便車的人》[2]芬蘭語英語:)一書。1997年出版,引發芬蘭媒體議論紛紛,因此他被當局懷疑可能觸犯戰爭罪。卡薩格蘭在答辯時表示書中主角情節多屬虛構[3],調查結果也證明他沒有違反任何條款。從2006年開始,卡薩格蘭每年在芬蘭國防大學開課教授軍事戰略和領導統御學。[4]

建築師和藝術家

Taipei organic acupuncture

作品從早期就開始跨界建築藝術和科學,曾在世界各地發表關注生態環境意識建築裝置藝術作品。[5] 1999年作品「大地的逃脫」(Land(e)scape)因得到英國建築評論雜誌(Architectural Review's)舉辦之Emerging Architecture獎項,受邀參加2000年以「六十分鐘人」(60 Minute Man)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改造棄置廢用之貨櫃駁船。利用城中居民一小時內產生之有機排泄物製造的壤土,在船上種橡樹使之成為供公眾使用之綠化公園。紐約時報記者撰文,本作為他個人當年度雙年展最喜愛作品。[6]「收集建築的潛意識與真正的現實,讓現代人和自然重新結合起來。他咸認不被壓力、經濟環境,網路上的娛樂和資訊矇蔽,最重要的是真實」[7]

他自2000年起擔任教職,教授建築設計、生態都市規劃及環境藝術,善於以跨學科的教學手法啟發學生,截至2012年已在歐洲、亞洲、北美、澳洲....等全球十四個國家三十多所建築和藝術相關科系大學教學。2003年台北市文化局及策展人邀請「寶藏巖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計畫」[8] 與「歐洲論壇-都市有機層」寶藏巖歷史聚落在公部門和民間團體尚存保存爭議時駐地創作,因而接受那時台灣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陳珍誠推薦,於2004至2008年間授聘為淡大建築系客座教授。

他提出尊重「在地知識」(Local/Traditional Knowledge)為本發表包括《第三代城市》(Third Generation City)、《都市針灸術》、《都市河流主義》(River Urbanism)、《終極廢墟》(Ultra Ruin)[9]、《都市生態針灸》(Urban Ecopuncture)[10] 等極具遠見富含敬天愛人態度之未來城市建築學理論。

他曾連續三屆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00、2004、2006年)。

1999-2003他與Sami Rintala合作Casagrande & Rintala 建築事務所。

2003年至今主持C 實驗室(Casagrande Laboratory 簡稱 C-Lab)建築事務所。

2009年,卡薩格蘭與台灣建築師謝英俊[11] 和建築/小說家阮慶岳組成「弱」(WEAK!)建築團隊[12]

2010 與台灣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13] 成立廢墟建築學院

重要作品

大地的逃脫〔Land(e)scape〕

Land(e)scape on display
Burning of Land(e)scape, 1999

1999年建於薩翁林納郊區建築裝置藝術,為現今農業發展提出反思。三座廢棄的穀倉似長了腳逃離大地搖搖晃晃走向南方都市,召喚已把它們遺忘的農人。[14] 兩位年紀尚輕建築師隨後親手燒了這個作品,展開其專業建築生涯。[15]

獲得建築評論雜誌舉辦之Emerging Architecture獎,參加2000年威尼斯雙年展並於2001年至日本歐日新潮建築展[16]

参考资料

  1. Kohuttu palkkasoturi päätyi arkkitehdiks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Turun Sanomat January 27, 2001 (文)
  2. The mind of a fanatic 存檔,存档日期2007-09-30. - Helsingin Sanomat, 18 September 2001 (英文)
  3. taiteen palkkasotureita - Voima 4/2002 (文)
  4. Anttalainen & Vasaramäki, Casagrande (KALPA, Maanpuolustuskorkeakoulu, 2011), 38-41.(文)
  5. Architektur zwischen Landart und Konzeptkunst - Hochschule Munchen 6/2011 (德文)
  6. . [200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8). - Adam Mornament: When Attitude Becomes Form Contemporary -magazine 2003(英文)
  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Berkeley Prize Committee and Ju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7 (英文)
  8. - 康旻傑《[地景敘事體] 的詮釋與建構》 200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巫祈麟譯《終極廢墟》
  10. . [2011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月13日). - Urban Ecopuncture by Marco Casagrande」(英文)
  11. . [2011-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4). - 謝英俊簡歷
  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破繭而出!真有弱建築? WEAK! 之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參展作品「繭 Bug Dome」, 2009/12/21
  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A dramatic architectural installation designed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plight of the Finnish countryside., 12/1999(英文)
  14. -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Burning Passion., 12/1999(英文)
  15. . [2011-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4). - Catalog 1: Participating Architects (New Trends of Architecture in Europe and Japan 2001) , 2001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馬可·卡薩格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