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塞尔比
马克·沙比(英語:,1983年6月19日-),出生于英国萊斯特,是一位现役职业斯诺克选手,3屆斯诺克世界锦标赛冠軍,史上第6位能夠贏得桌球3大賽兩次的球手[3]。
出生 | 英格兰莱斯特 | 1983年6月19日
---|---|
國家/地區 | 英國 |
暱稱 | 莱斯特的小丑 & 小伯爵(中国)、逆转王 |
職業生涯 | 1999– |
最高排名 | 1 |
職業獎金 | £4,457,516[1](英镑) |
單桿最高得分 | 147(3次) |
單桿破百次數 | 473[2] |
巡迴賽夺冠 | |
積分排名賽 | 15次 |
世界錦標賽 | 2017 冠軍、2016冠軍、2014冠军、2007亚军 |
https://www.markselby.info |
沙比以極強心理素質、耐性和防守能力見稱[4],同時也是出色連續得分能手,職業生涯超過600次單杆過百,使用的桌球杆為Stamford S1。
沙比也是美式桌球選手,曾經贏得2006年WEPF 世界八號球錦標賽世界冠軍和2015年中式八球世界錦標賽亞軍。[5]
职业生涯
早期(1999-2006)
在2002至2004年,沙比三次止步于斯诺克世界锦标赛资格赛最后一轮。在2005年,沙比首次晉身斯诺克世锦赛正赛,但在首轮以5:10不敌约翰·希金斯。在2006年斯诺克世锦赛首轮,沙比以10:4淘汰夺冠大热门约翰·希金斯,在第二轮中以8:13不敌马克·威廉姆斯。赛季末排名上升到第28位。
突破(2007-2011)
2007年的斯诺克世锦赛是沙比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从资格赛打起,進入决赛,最后获得亚军。首轮在0:5落后的情况下[6],连扳8局逆转斯蒂芬·李。第二轮以13:8的比分淘汰前斯诺克世锦赛冠军彼得·艾伯顿,并奉献了五杆破百的精彩表演[7]。半準决赛苦战九个小时,以13:12的比分击败阿利斯特·卡特[8];在準决赛与肖恩·墨菲的对决中,沙比曾以14:16落后,但坚定的意志使他完成了大逆转[9],这场胜利把沙比推上了职业生涯的顶峰,也使他首次跻身世界排名前16的顶尖选手行列。在决赛前两节,沙比由于经验不足被希金斯抓住机会打了个4:12。但塞尔比并没有放弃,在第三阶段连下6局,将比分扳为10:12,继而追至13:14,塞尔比最终没能将这次大逆转进行到底,最終局數为13:18[10]。
2008年1月,沙比首次受邀参加温布利大师赛,並進入决赛。在决赛中以10:3的比分击败斯蒂芬·李,四度完成单杆破百。同时,他还创造了一个尘封19年的记录——成为在1989年亨得利之后,首次参加温布利大师赛即获冠军的选手。2008年2月, 在威尔士公开赛中,沙比延续了良好状态,在决赛中挽救了4个赛末局点,以9:8击败罗尼·奥沙利文[11]。这也是他的首个职业排名赛冠军。
沙比的成绩繼續稳中有升,2009年获得了温布利大师赛亚军,世界锦标赛8强;2010温布利大师赛冠军,世锦赛4强;2011德国大师赛亚军,中国公开赛亚军,世界锦标赛8强。
世界第一(2011-現今)
在2011年上海大师赛中,沙比以10:9逆转马克·威廉姆斯,获得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二个排名赛冠军,并以此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2012年12月,在斯諾克英國錦標賽中,沙比以9-4擊敗馬克·戴維斯,個人首度殺進英錦賽決賽,同時在積分榜上超越卓林普,重返世界第一。在決賽中,沙比苦戰8個小時,以10-6戰勝肖恩·墨菲,首奪該項傳統大賽的冠軍。
2013年1月,在倫敦大師賽(原溫布利大師賽)決賽上,沙比以10-6擊敗尼爾·羅伯遜,獲得個人第三座大師賽冠軍獎杯。[12]12月,馬克·塞爾比在斯諾克英國錦標賽半決賽的第七局中,轟出單桿147滿分桿,但在決賽中不敵尼爾·羅伯遜,獲得亞軍。
生涯巔峰(2014-現今)
2014年5月,在斯諾克世界錦標賽中,馬克·塞爾比依次戰勝邁克爾·懷特、阿里斯特·卡特、阿蘭·麥克馬努斯、尼爾·羅伯遜,闖進決賽。在決賽中,馬克·塞爾比在7-10落後的局面下,逆轉戰勝羅尼·奧沙利文,首度奪得世界冠軍。同時,馬克·塞爾比在賽季末奪回世界第一的稱號,成為第9位實現三大賽滿貫的球員。[13]
2015年2月,在德國大師賽決賽中,馬克·塞爾比以9-7擊敗肖恩·墨菲,獲得冠軍,並且重返世界第一。 4月,馬克·塞爾比在中國公開賽中淘汰威爾森,奪得個人第6個排名賽冠軍。[14]
2016年4月,在斯諾克世界錦標賽中,馬克·塞爾比連續淘汰米·爾金斯、薩姆·貝爾德、威爾遜、傅家俊闖進決賽,並在決賽中,以18-14戰勝丁俊暉,第二次奪得世錦賽冠軍,同時也成為80後世錦賽雙冠第一人。8月,馬克·塞爾比在保羅·亨特經典賽決賽中,以4-2戰勝了湯姆·福德,獲得冠軍。10月,馬克·塞爾比在國錦賽中以10-1淘汰丁俊暉,個人首次奪得國錦賽冠軍。[15] 12月,在斯諾克英國錦標決賽中,馬克·塞爾比以10-7戰勝羅尼·奧沙利文,職業生涯第二次登頂英錦賽,完成了雙圈大滿貫(世錦賽,英錦賽,大師賽兩次奪冠)。
2017年5月,在世界斯諾克錦標賽決賽階段中,馬克·塞爾比在4-10落後情況下,後來居上,最終以18-15擊敗4屆世界冠軍約翰·希金斯,繼2014年和2016年之後,職業生涯第3次問鼎世錦賽冠軍,創職業生涯新高。塞爾比成為繼亨德利、奧沙利文和戴維斯之後在克魯斯堡實現衛冕的第一人,拿到37萬5千鎊冠軍獎金的同時刷新了單賽季獲獎金數記錄,單賽季五冠的平紀錄成績以及12項排名賽冠軍包括三個世錦賽頭銜使其成為了80後球員的領軍人物,桌球史上其中一位最成功球手。[16]
11月5日,2017-2018賽季斯諾克大慶國錦賽決賽中,塞爾比10-7力克艾倫,成功奪冠實現衛冕,將收穫15萬鎊冠軍獎金。塞爾比奪生涯排名賽第13冠,追平丁俊暉並列80後榜首。
2018年10月1日,塞爾比在恆大世界斯諾克中國錦標賽,以10比9戰勝“蘇格蘭男巫”希金斯,獲得冠軍獎杯。
球風
6屆世界冠軍斯蒂夫·戴维斯評價沙比為世界上最好的比賽型球手。[17]他最大長處在於他擁有一個強大的心臟以及令對手頭疼的磨控戰略。在自己手感不佳情況,依靠拖慢比賽節奏以及強大的防守能力去控制比賽局面,壓制對手連續得分能力,在拉鋸戰中獲得更多上手機會,從而贏得一些讓外人感到根本無法贏得勝利的比賽。奧沙利文曾說狀態好的沙比固然強大,但狀態差的沙比則更加難以擊敗,並曾經在他2013年的自傳中稱沙比為「折磨者」(The Torturer),來表達對上他的難纏和為他帶來的痛苦。不過奧沙利文近年對沙比的態度大為改變,多次稱沙比和希金斯為唯一尊敬的對手。[18]
他打出和逃出士碌架的能力中球壇中首屈一指。前桌球世界冠軍和評述員丹尼斯·泰勒稱沙比為「Sat Nav Selby」來稱讚他強大的創意力和對角度的掌握能力。[19]
主要成绩
|
|
赛场外的塞尔比
参考资料
- . CueTracker – Snooker Database. [2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
- . Pro Snooker Blog. [2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8).
- . [21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 . sports.sina.com.cn.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 Ashdown, John. . the Guardian. 2008-04-18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7) (英语).
- . BBC Sport. 25 April 2007 [6 Ma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 . BBC Sport. 30 April 2007 [6 Ma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 . BBC Sport. 2 May 2007 [6 Ma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 . BBC Sport. 5 May 2007 [6 Ma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2).
- . BBC Sport. 8 May 2007 [8 Ma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1).
- . BBC Sport. 17 February 2008 [7 Octo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1).
- . sports.sohu.com.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 . www.xinhuanet.com.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 . sports.qq.com.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中文(中国大陆)).
- . sports.sina.com.cn.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 . sports.sohu.com.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 .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 .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0) (英语).
- . markselby.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0) (英语).
- . sports.sohu.com.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 Mark Selby Picture Special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12-16., Leicester City 4 October 2007; Retrieved on 5 October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