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髮

kūn,是古代东胡及其后代民族的髮式,是东胡系诸民族区别于匈奴系诸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古代漢族男孩也常见此髮式。

其特征是将头顶部分的头髮全部或部分剃除,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餘作装饰,根據性別、民族、歷史時期及個人成長階段不同,髡髮有多種髮式。

鲜卑

史書記載最初的「髡髮」流行於鮮卑別部柔然先祖木骨閭之後[1],而同時期拓跋鮮卑流行「索髮」。

契丹族

契丹人建国後保留了髡髮习俗。[2]

《出猎图》中的契丹人

蒙古

元代蒙古族男子的髮型稱「婆焦」,又稱『不狼兒』 只在額前和腦後留下三綹頭髮,額前的剪齊貼額頭,兩旁的綰成兩髻或結辮懸垂到肩上。

女真與滿洲

金朝入主中原後曾下令部分居民剃髮,清朝有剃髮易服,清代與金代髮型類似,區別在於金朝為两根辮子。[3]

註释

  1. . [2019-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7).
  2. . [2018-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9).
  3. . [2019-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7).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髡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