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鳥

魚鳥学名:)是一種已經滅絕的鳥類,生存在白堊紀晚期(約在 95–83.5 百萬年前)的北美洲,牠們的化石可以在加拿大亞伯達省薩克其萬美國阿拉巴馬州堪薩斯州新墨西哥州德州白堊岩中發現,位置皆為當時屬於西部內陸海道的區域。

魚鳥
化石时期:晚白堊紀[1] 95–83.5 Ma
PreЄ
魚鳥(I. dispar)的復原圖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演化支 扇尾类 Ornithurae
演化支 魚鳥類 Ichthyornithes
属: 魚鳥屬 Ichthyornis
Marsh, 1872
种: 魚鳥 I. dispar
二名法
Ichthyornis dispar
(Marsh, 1872)
異名

Angelinornis Kashin 1972
Colonosaurus Marsh, 1872c
Plegadornis Wetmore 1962

魚鳥在鳥類演化史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為最早發現仍然保有牙齒特徵的化石鳥類,而這項特徵也間接佐證了查爾斯·達爾文演化論。魚鳥同時也是少數保有化石樣本的中生代扇尾類

描述

兩具成年魚鳥(I. dispar)標本的體型大小與人類的比較。藍色為標本YPM 1742,綠色為標本YPM 1450,YPM 1450 出現的年代約在 YPM 1742 一百萬年之前。
保存於落磯山恐龍資源中心的骨架翻模模型。

魚鳥的生活形式與現存的海鷗賊鷗剪嘴鷗等海鳥類似,有著相同的生態區位。魚鳥的平均體型與鴿子接近,平均體長約為24(9.4英寸),平均翼展則為43(17英寸)(不含羽毛)[2],不過在不同標本之間魚鳥的體型差異非常大,如標本YPM 1742的翼展就長達73(29英寸),遠高於平均翼展。[1]

魚鳥的脊椎骨為雙凹型關節面,與魚類的脊椎骨類似,因此得名。魚鳥的上、下頜中段具有槽生齒,前端則為。喙與黃昏鳥類似,由數枚角質片組成,如同現今的信天翁[3]牙齒後勾不帶有鋸齒邊緣,比起鱷魚與某些獸腳亞目恐龍的牙齒更為類似。[1]

雖然帶有牙齒,不過魚鳥的翅膀與胸骨發展得十分完善,胸骨龍骨突發達,與現今的鳥類類似,可能同樣擁有不錯的飛行能力。和較早期的反鳥亞綱成員不同,魚鳥自出生後就會以極快且穩定的速度達到成熟。[4]

大眾文化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Clarke, J.A. (PDF).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04, 286: 1–179. doi:10.1206/0003-0090(2004)286<0001:MPTASO>2.0.CO;2.
  2. Shimada, K.; Fernandes, M.V. . Transactions of the Kansas Academy of Science. 2006, 109 (1/2): 21–26. doi:10.1660/0022-8443(2006)109[21:ISAIFT]2.0.CO;2.
  3. Lamb, J.P. Jr.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7, 17: 59A. doi:10.1080/02724634.1997.10011028.
  4. Chinsamy, A., Martin, L.D. and Dobson, P. . Cretaceous Research. April 1998, 19 (2): 225–235. doi:10.1006/cres.1997.0102.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魚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