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齒龍科

鯊齒龍科(Carcharodontosauridae)是群大型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在1931年建立鯊齒龍科,在現代古生物學中是肉食龍下目的一個演化支。鯊齒龍科包含某些曾出現過的最大型陸地掠食動物:南方巨獸龍馬普龍鯊齒龍、以及魁紂龍,上述屬在體型上與暴龍相等或者超越。

鲨齿龙科
化石时期: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後期, 154–91 Ma
PreЄ
南方巨獸龍的骨架,位在雪梨澳洲博物館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新兽脚类 Neotheropoda
演化支 鸟吻类 Averostra
演化支 坚尾龙类 Tetanurae
演化支 俄里翁龙类 Orionides
演化支 鸟兽脚类 Avetheropoda
下目: 肉食龙下目 Carnosauria
超科: 异特龙超科 Allosauroidea
演化支 异特龙类 Allosauria
演化支 鲨齿龙类 Carcharodontosauria
科: 鲨齿龙科 Carcharodontosauridae
Stromer, 1931
模式种
撒哈拉鲨齿龙
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
Deperet & Savornin, 1925
演化支
  • 高棘龙属 Acrocanthosaurus
  • 頂棘龍屬? Altispinax
  • 昆卡猎龙属 Concavenator
  • 始鲨齿龙属 Eocarcharia
  • 克拉玛依龙属 Kelmayisaurus
  • 拉哈斯獵龍屬 Lajasvenator
  • 索倫眼龍屬 Sauroniops
  • 假鲨齿龙属 Shaochilong
  • 暹羅盜龍屬 Siamraptor
  • 牛猎龙属 Taurovenator
  • 旧鲨齿龙属 Veterupristisaurus
  • 大塘龙属 Datanglong
  • 鲨齿龙亚科 Carcharodontosaurinae[1]
    • 鲨齿龙属 Carcharodontosaurus
    • 南方巨兽龙族 Giganotosaurini
      • 南方巨兽龙属 Giganotosaurus
      • 马普龙属 Mapusaurus
      • 魁纣龙属 Tyrannotitan
異名

高棘龙科 Acrocanthosauridae
Molnar,2003

演化

薩哈拉鯊齒龍的頭骨模型

在2011年,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將發現於坦尚尼亞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地層的化石,建立為鯊齒龍科的新屬舊鯊齒龍Veterupristisaurus),地質年代約1億5400萬到1億5000萬年前,相當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到早提通階。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舊鯊齒龍,是已知生存時代最早的鯊齒龍科[2]

白堊紀早到中期,鯊齒龍科與棘龍科岡瓦納大陸的最大型掠食動物,北美洲高棘龍亞洲假鯊齒龍以及歐洲昆卡獵龍也屬於鯊齒龍科[3]。牠們的生存年代從巴列姆階(1億2700萬年前到1億2100萬年前)到土侖階(9300萬年前到8900萬年前)。

然而,土侖階之後似乎就沒有鯊齒龍科的存活跡象。牠們在岡瓦納大陸被較小型的阿貝力龍科取代,在北美洲亞洲暴龍科所取代。根據奧尼拉斯·諾瓦斯(Fernando Novas)與他的同僚的說法,鯊齒龍科與棘龍科在岡瓦納大陸與北美洲消失,顯示這次動物群的取代是全球性事件[4]

發現於巴西Marília組地層(馬斯垂克階)的獸腳類牙齒、巴西Presidente Prudente組地層(坎潘階到馬斯垂克階)的右上頜骨碎片,可能屬於鯊齒龍科,代表這群恐龍可能持續存活到白堊紀末期[5][6]

分類系統

分類學

在1931年,恩斯特·斯特莫建立鯊齒龍科,以包含新發現的撒哈拉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在1995年,撒哈拉鯊齒龍的近親南方巨獸龍被敘述、命名,並被歸類於這個科。另外,許多古生物學家高棘龍包含在此科內(Sereno等人 1996, Harris 1998, Holtz 2000, Rauhut 2003),而其他人則將高棘龍分類於相近的異特龍科(Currie & Carpenter, 2000; Coria & Currie, 2002, Eddy & Clarke, 2011, Rauhut 2011)。

當2006年發現馬普龍時,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與菲力·柯爾(Phil Currie)建立南方巨獸龍亞科,以包含更先進的南美洲物種,這些物種彼此關係更為接近,而離非洲歐洲物種較遠。科里亞與柯爾並未將魁紂龍歸類於此亞科,需要更詳細的敘述,但根據牠們的股骨特徵,牠們可能也屬於南方巨獸龍亞科[7]

高棘龍的骨架模型

系統發生學

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將鯊齒龍科定義為一個演化支,包含:撒哈拉鯊齒龍、與親緣關係接近鯊齒龍,而離脆弱異特龍董氏中華盜龍單脊龍冰脊龍較遠的所有物種。因此,這個演化支不屬於異特龍科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布魯薩特等人的2009年研究[3]。但是,其中的新獵龍已被歸類於新獵龍科,已不屬於鯊齒龍科[8]

鯊齒龍科

新獵龍

高棘龍

始鯊齒龍

假鯊齒龍

魁紂龍

鯊齒龍

南方巨獸龍亞科

南方巨獸龍

馬普龍

以下演化樹則是F. Ortega等人在2010年提出的版本[9]

鯊齒龍科

始鯊齒龍

昆卡獵龍

高棘龍

假鯊齒龍

魁紂龍

鯊齒龍

南方巨獸龍

馬普龍

高棘龍分類位置仍未確定,大部分研究人員將牠們分類於鯊齒龍科[10],而其他人則分類於異特龍科。在2011年的克拉瑪依龍重新研究,發現克拉瑪依龍屬於鯊齒龍科。根據堅尾龍類種系發生學研究,發現克拉瑪依龍是種基礎鯊齒龍科恐龍,而始鯊齒龍也是種原始鯊齒龍科[11]巴哈利亞龍也曾被假設為鯊齒龍科,但牠們的化石太少而不能確定。巴哈利亞龍似乎是角鼻龍下目三角洲奔龍的一個異名

鯊齒龍科曾認為與阿貝力龍科有較接近親緣關係,而離異特龍科較遠。這是因為這兩個演化支有某些共同的頭蓋骨特徵。然而,這些相似處似乎是兩個演化支的平行演化而來的。有眾多的頭蓋骨與顱後特徵,支持鯊齒龍科與異特龍科之間有接近親緣關係。

參考資料

  1. Novas, Fernando E. . Cretaceous Research. 2013, 45: 174–215. doi:10.1016/j.cretres.2013.04.001.
  2. Rauhut, Oliver W. M. . Special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2011, 86: 195–239. doi:10.1111/j.1475-4983.2011.01084.x.
  3. Brusatte, S., Benson, R., Chure, D., Xu, X., Sullivan, C., and Hone, D. (2009). "The first definitive carcharodont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Asia and the delayed ascent of tyrannosaurids." Naturwissenschaften, doi:10.1007/s00114-009-0565-2
  4. Novas, de Valais, Vickers-Rich, and Rich. (2005). "A large Cretaceous theropod from Patagonia, Argentina, and the evolution of carcharodontosaurids." Naturwissenschaften,
  5. Carlos Roberto Candeiro, Philip Currie and Lílian Bergqvist. . Revista Brasileira de Geociências. 2012, 42 (2): 323–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 Rodrigo P. Fernandes de Azevedo, Felipe Medeiros Simbras, Miguel Rodrigues Furtado, Carlos Roberto A. Candeiro and Lílian Paglarelli Bergqvist. . Cretaceous Research. 2013, 40: 131–142. doi:10.1016/j.cretres.2012.06.004.
  7. Coria, R.A.; Currie, P.J. . Geodiversitas. 2006, 28 (1): 71–118.
  8. Benson, R.B.J., Carrano, M.T and Brusatte, S.L. (2009). "A new clade of archaic large-bodied predatory dinosaurs (Theropoda: Allosauroidea) that survived to the latest Mesozoic." Naturwissenschaften, (): . doi:10.1007/s00114-009-0614-x
  9. Ortega, F.; Escaso, F.; Sanz, J.L. . Nature. 2010, 467 (7312): 203–206. Bibcode:2010Natur.467..203O. PMID 20829793. doi:10.1038/nature09181. Supporting Information
  10. Eddy, Drew R.; Clarke, Julia A. Farke, Andrew , 编. . PLoS ONE. 2011, 6 (3): e17932. Bibcode:2011PLoSO...6E7932E. doi:10.1371/journal.pone.0017932.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