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心健

黃心健1966年1月13日)出生於臺北市,為現今台灣知名新媒體藝術家,曾獲得第74屆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多擅長結合VR(Virtual reality)、互動、表演藝術裝置藝術、動力機械、程式運算等的大型新媒體跨域製作。黃心健曾擔任SegaSony等電腦娛樂公司的藝術總監,期間多次獲得國際間重要的多媒體設計大賽。2001年回台後,成立故事巢工作室,主事藝術創作與商業設計,亦於國立政治大學擔任數位內容學程教授及學程主任,致力跨域整合的STEAM教育與出版。目前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特聘教授。

黃心健
罗马拼音Huang Hsin-Chien
出生 臺灣臺北市
国籍 中華民國
语言中文英語
教育程度
职业新媒體藝術家、大學教授、導演
知名于VR(Virtual Reality)新媒體藝術科技藝術數位藝術
知名作品《失身記》、《沙中房間》、《登月》、《相遇時刻》
奖项2020年奧地利電子藝術節(Prix Ars Electronica)榮譽獎(Honorary Mention)、第74屆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Venice Award for Best Virtual Reality Experience (For Interactive Content)、入圍第76屆威尼斯影展VR虛擬實境競賽片(VENICE VIRTUAL REALITY)
网站故事巢台灣虛實展演發展協會VPAT

重要代表作品

《輪迴》(Samsara),2021年

  地球環境被人類完全摧毀,我們必須放棄它,在太空中找到一個新的家。經過一百年的太空旅行,我們重新設計了DNA,並人工進化成一種新的形式。我們跳過奇點,找到了一顆新星球安頓下來。許多年過去了,我們突然意識到,我們沒有到達一個新的星球,而是在另一個時代以不同的生命形式回到地球,預計於2021年第一季完成。

《穿越身體》(Through the Body),2020年

  《穿越身體》製作主軸延續黃心健於2019年的VR作品《失身記》,另在2020年開始執行播映載體的轉移工程、內容改版與再擴充。本作以一段台灣本土歷史作為《穿越身體》(Through the body)劇情出發點,其中的時間軸是回溯到民國六零年至七零年代做為起始,當時的台灣正處於一個戒嚴時期,一個所謂「白色恐怖」的時代,從這邊開始深入去討論有關於政治、外來殖民文化的對立與衝突等,並且做出一個大的時空跨距,重回當今數位時代中所見到的制約狀態,將其轉化為一個超現實的故事軸線。

《郭雪湖VR:望鄉三態》(Kuo Hsueh-Hu: Three States of Home Gazing),2019年

  《郭雪湖VR:望鄉三態》與瑞意創科合作。郭雪湖是臺灣最重要的膠彩畫家,出身臺北市大稻埕。1964年,郭雪湖移居日本,而後因赴美求學的長子松棻參與保釣運動,列名「黑名單」,骨肉聚少離多,晚年郭雪湖遂舉家移居美國團聚,但他心中依然掛念童年時期大稻埕的黃金歲月。歲月迢遞、人事荏苒,旅居美國的郭雪湖往舊金山宅第「望海山莊」的窗外一望,不期眼前的舊金山竟宛然肖似老家的觀音山,整件作品將郭雪湖精神與想像上的歸鄉旅程,化作《望鄉三態》:〈心思〉、〈眼凝〉、〈神往〉三聯作。思鄉之情裊裊,神往之情依依,經由科技重新詮釋郭雪湖先生美學的《望鄉三態》,釋放禁錮的時空、打破永恆的靜態,讓思鄉之情再度流轉。

《劉國松VR:宇宙何許》(The Universe of Liu Kuo-Sung),2019年

  美國太空船阿波羅八號繞過月球拍攝的地球照片,帶給劉國松重大的啟發,劉國松名揚國際的「太空畫」於焉而生,半個世紀後,由黃心健創作並且重構劉國松水墨風景的《宇宙何許》VR作品。

失身記》(Bodyless),2019年

  《失身記》內容描述了在以數位科技遂行極權統治的時空中,人類的存在、信仰以及超脫的境況。導演認為「儘管過去早已遠去,科技的興起卻落入同樣的循環。政府開始利用數位監控、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管制人民;強國領袖使用不到140字元的推特(Twitter)文字宣布國家的方向;平民、恐怖分子都被簡化成螢幕上的像素,僅讓無人機駕駛判斷有無擊殺的必要。這一切都讓人重新思考,科技是否正逐漸演變成極權的玩物,而非自由的手段?於此同時,我們豐沛的精神原鄉會不會是保存超脫可能的最後堡壘?」

  《失身記》延續黃心健一直以來的創作主題「身體與記憶」,以台灣本土歷史為文本,由藝術家自身的童年回憶出發,將戒嚴軍政府、外來殖民文化與數位時代對於人性的約化,透過戒嚴時期一位政治犯死後出竅的靈魂,映照出這片土地上整個世代的記憶刻痕。當觀眾戴上VR裝置後,便成為那個逃逸的靈魂,擺脫了痛苦的肉身與牢獄的束縛,在農曆7月鬼門開之際,覓得一條回家的路。藉由這段尋覓的旅程並搭配林強充滿渲染力的配樂,觀者除了透過視覺外,更能夠以聽覺穿梭遊歷藝術家所創造的另類維度。無論是否真實經歷過戒嚴時代的觀眾,都能透過《失身記》再次思考現今科技時代下,我們的身體與空間政治的複雜關係,而其中的「失身」亦正暗喻著失去與尋回的過程。

登月》(To the Moon),2018年

  《登月》是由藝術家蘿瑞安德森和黃心健的共同創作的虛擬實境互動作品。在人類登月五十週年,讓觀眾從神話、文學、科學與政治的發想,用虛擬實境重回登月現場的旅程,在十五分鐘的虛擬實境體驗中,觀眾將會化身為太空人,在月球低重力的表面漫步飛行,穿梭於六個場景,從唯心的角度重寫登月的歷史。

沙中房間》(La Camera Insabbiata),2017年

  《沙中房間》是由藝術家蘿瑞安德森和黃心健所共同合作的虛擬實境互動作品,其中的巨大黑板是一個象徵人類記憶的符號,雖然可以不斷地擦拭覆寫,但舊有的記憶卻殘留不去。無數的巨型黑板建構了浩瀚的虛擬空間,猶如巨大的記憶迷宮;參訪者被導引進入幻夢般的世界,在虛擬實境中自由飛行。作品包含了八個不同的房間,這些獨特的房間將抽象符號轉化為具象、可與之互動的實體,讓參訪者身在其中探索文字與記憶的連結。

《高空》(Aloft),2017年

  《高空》是黃心健和蘿瑞安德森一起製作的第一部VR作品。以一個在紐約上空解體的飛機機艙為舞台,觀眾體驗在生命盡頭,在極度刺激感官的環境底下,聆聽著吟唱的故事內容,宛如時光隧道走馬燈的奇幻時空中,空難現場漂浮著各種象徵意義的符號物件,帶來一個又一個的微小故事,觀眾互動將會影響到不同的故事結局。

《天地之窗,遊子之鏡》(Window of Heaven and Earth, Mirror of the Travelers),2017年

  台北火車站是臺北最重要的地標。 此地一直是臺北出入的門戶,回外公家的記憶,包含著夏天火車站擁擠的人潮,台鐵的車廂與鐵路便當。跟隨著越來越豐盛的物質文明與都市的繁榮,我希望創造的是現在與過去、夢想與回憶、人工與自然、繁華與淳樸的心靈對話。曾經樸素甚至拮据的過去並沒有被遺忘,它還在我們記憶的角落中,被來往人群的身影,時時拂拭與沈澱著… 「鄉下的外公家」是所有都市人精神上的桃花源,在都市之外的老房子裡存在一個溫暖的夢境,交織著夏日的蟬聲、被夜晚的螢火蟲照亮的樹林、伴隨著蛙鼓蟲鳴的稻浪,當疲倦於過度機械化的都市生活,這夢境會在夜晚悄悄地撫平我們的心靈。   《天地之窗,遊子之鏡》創造出一個鏡像的世界,在互動數位牆的螢幕中,熱鬧的商業空間被轉化成魔幻與恬靜的「鄉下」,由老房子構成的奇妙動植物優遊其中,當觀眾靠近裝置,他們的身影也會轉化成為由老屋磚塊構成的奇妙生物,在其中嬉耍,讓繁忙的都市人心情,注入對於自然與思鄉的懷念。

《相遇時刻》(The Moment We Meet),2013年

  《相遇時刻》運用早期翻牌式時刻表的機械裝置,構成10x10矩陣的互動臉譜,內藏不同臉孔,每單位裝置都可以程式獨立操控,產生無數組,由不同面容部位組成的合成臉孔。這些新創造的臉孔,保有原有臉龐的特徵,表達當人相遇時,情感的渲染,如同表情的相遇,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

重要展覽

2021年展訊

展覽單位 展覽主題 展出作品 展出地點 展出時間
SXSW Festival Virtual Cinema Competition() 《輪迴》(Samsara)上集 美國德州 2021.3.16-3.20
FIPADOC Festival SMART 競賽單元() 《失身記》(Bodyless) 法國布里亞茲 2021.4 (疫情延期)

2020年展訊

展覽單位 展覽主題 展出作品 展出地點 展出時間
桃園市立美術館 「視窗之外:桃園市立美術館 & 荷蘭烏特勒茲中央美術館館際交流展」 《登月》(To the Moon) 戶外投影版 台灣桃園 2020年12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 「2020以樹為名藝術散策計畫-啟動一座21世紀城市生態美術館」 《上海,我能跟你跳支舞嗎?》 台灣台北 2020年11月
北京歌德學院 GOETHE Institute Beijing 「商榷之事:身份」 《失身記》(Bodyless) 中國北京 2020年11月
韓國富川國際奇幻影展(BIFAN) 「Travel with no flights」韓國仁川機場特展 《失身記》(Bodyless) 韓國仁川 2020年11月
文化內容策進院創意內容大會 Taiwan Creative Content Fest International Market(TCCF) 「RE:眾感未來Human Touch- A Closer Future」 《失身記》(Bodyless) 台灣台北 2020年11月
《穿越身體》(Through the Body)沉浸式劇場
404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rt & Technology / MediaDemic 《失身記》(Bodyless)、《血脈之線》 阿根廷 2020年11月
L.E.V Festival 藝術節 「渦流(Vortex)」單元 《登月》(To the Moon) 西班牙馬德里 2020年
大內藝術節「Light ON/OFF」 「記憶的消逝與開啟」 《登月》(To the Moon) 4K投影版 台灣台北 2020年。
Newimages Festival 「XR Competition」單元 《失身記》(Bodyless) 法國巴黎 2020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 Ars Electronica 「台北花園:台灣萬花筒」單元 《失身記》(Bodyless)與《登月》(To the Moon) 線上展演 2020
尊彩藝術中心 來自北方的凝視─郭雪湖與他的南國世界」郭雪湖回顧展 《郭雪湖:望鄉三態》(Kuo Hsueh-Hu: Three States of Home Gazing ) 台灣台北 2020
北京電影節 BJIFF 「入祕」單元 《高空》(Aloft)、《沙中房間》(Chalkroom)、與《登月》(To the Moon) 中國北京 2020
韓國富川國際奇幻影展(BIFAN) 《失身記》(Bodyless) 韓國富川 2020
Cinequest Film Festival 「VR體驗(VR Experience)」 《失身記》(Bodyless) 美國聖荷西 2020
道斯藝術博物館 《登月》(To the Moon) 澳洲紐西蘭 202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大美術館」 《沙中房間》 (Chalkroom) 台灣台北 2020
紐約曼哈頓公共劇院 「Under The Radar Festival」特展 《沙中房間》 (Chalkroom) 美國紐約曼哈頓 2020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登月》(To the Moon) 加拿大多倫多

    2019年展訊

    • 「互動沉浸(Immersive Interactive)」單元,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荷蘭阿姆斯特丹,2019年。
    • 「短片(Short Film)」單元,夏威夷國際電影節(HIFF),美國夏威夷,2019年。
    • 「新加坡雙年展(SINGAPORE BIENNALE 2019)」,新加坡藝術博物館(Singapore Art Museum,新加坡,2019年。
    • 「Our Moon. Longing, Art and Science」特展,自然史博物館 (維也納),奧地利維也納,2019年。
    • 「Cadavre Exquis」單元,phi-centre影展,加拿大蒙特婁,2019年。
    • 「國際沉浸式作品競賽(International Immersive Works Competition)」單元,日內瓦國際影展(GIFF),瑞士日內瓦,2019年。
    • 「渦流(Vortex)」單元展出《失身記》(Bodyless),L.E.V Festival 藝術節,西班牙馬德里,2019年。
    • 「導演雙週」單元,坎城影展,法國坎城,2019年。

    2019年前展訊

    • 「沙中房間」展覽,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台北,2017年。
    • 「械動影計畫」,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台中,2016年。
    • 「繼承之物」個展,Herbert F. Johnson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2015年。
    • 「繼承之物」個展,鳳甲美術館,台灣台北,2015年。
    • 「如是我聞,一時自在」個展,國泰世華藝術中心,台灣台北,2014年。
    • 『停,看!聽?』黃心健個展,表畫廊,中國北京,2009年。
    • 「人間機關術」黃心健個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台北,2008年。
    • 「象形迷宮個展」黃心健個展,台北國際藝術村,台灣台北,2003年。

    跨界合作與展演

    得獎紀錄

    年度 大獎 獎項 作品 結果
    2021 美國德州SXSW 影展 Virtual Cinema Competition 《輪迴》上集 提名
    FIPA DOC SMART 競賽單元 《失身記》 提名
    2020 美國洛杉磯電影獎 Los Angeles Film Award (LAFA) Best Virtual Reality (最佳虛擬實境獎)[1] 《失身記》 獲獎
    文化部第七屆公共藝術獎 藝術創作獎 《天地之窗遊子之鏡》 獲獎
    第3屆新加坡亞洲影藝創意大獎 Asian Academy Creative Awards (AAA) Best Immersive(360, VR)單元, National Awards 《郭雪湖:望鄉三態》 獲獎
    法國巴黎新影像藝術節(Newimages Festival) XR (延展實境)競賽單元 Golden Mask(金頭顯獎)[2] 《失身記》 獲獎
    奥地利电子艺术中心(Prix Ars Electronica) Honorary Mention[3] 《失身記》 獲獎
    2019 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VR競賽 評審團特別獎[4] 《失身記》 獲獎
    2017 第74屆威尼斯影展 最佳VR體驗獎[5] 《沙中房間》 獲獎
    2013 文化部公共藝術獎 藝術創作獎 《相遇時刻》 獲獎
    2009 美國博物館協會繆思獎 獲獎
    1994 New Voices New Visions國際多媒體大賽 首獎 獲獎

    出版紀錄

    • 《Why Theatre?》,NTGent(Herausgeber) ,德國根特,2020年。ISBN:9783957324504 / 29-30頁 / 13.9 x 3.2 x 19.8 cm 。
    • 《食色》,雄獅圖書出版,臺北,2016年。ISBN:9789574741458 / 232頁 / 20 x 15 cm 。
    • 《科技蜃樓》,大塊文化出版,臺北,2013年。ISBN:9789862134221 / 288頁 / 17 x 23 cm 。
    • 《人間機關術:黃心健個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臺北,2008年。ISBN:9789860149173 / 24頁 / 21 x 29.7 cm。
    • 《象形迷宮》,巨礎設計有限公司出版,臺北,2003年。ISBN:9574113086 / 144頁 / 21.4 x 28 cm。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