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钢琴协奏曲

冼星海於1939年在延安完成《黄河大合唱》,1941年往莫斯科进修,把此曲重新编写及配器。其后分別由李焕之瞿维严良堃等先后加工整理。

鋼琴協奏曲《黃河》是1968年到1969年间音乐家殷承宗储望华等改編自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

由殷承宗於1970年5月1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首演。

作者

1968年,中央文革小组计划把《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由當时因《鋼琴伴唱〈紅燈記〉》出名的殷承宗主持。殷承宗和盛礼洪(主持配乐工作)、储望华刘庄一起,在李德伦石叔诚的协助下于1969年完成。

儲望華於文革期間的大部份作曲都是基於個人創作,但當時在文革中國卻流行「集體創作」,钢琴协奏曲《黃河》被宣傳成為「按江青指示,跟殷承宗劉莊盛禮洪石叔誠許斐星六人合力將黃河大合唱改編湊合而成」。

结构

  1. 《黃河船夫曲》:描述黃河驚濤駭浪的險峻與氣勢,當中運用大量快速半音音階漸強音型,定音鼓大鈸的長擂等手法,皆為文化大革命時期樣板戲所慣用。
  2. 《黃河頌》:原為男聲獨唱以雄壯豪邁的旋律,讚歎黃河的歷史與氣勢。冼星海透過此段廣闊的中國式宣敍調,配合大提琴合奏的音色,帶出該曲的民族風格。
  3. 《黃河憤》:以笛子伴以豎琴吹奏陝北風格的引子,旋律是溫婉的《黃水謠》,緊接悲憤深沉的《黃河憤》。
  4. 《保衛黃河》:沿用大合唱的複調卡農(canon)手法,各聲部互相模仿追逐,以擴展氣氛及情緒,表達「保家衛國」之主題;而《东方红》的音調貫穿整樂章。包括殷承宗的電影版本及其他流通的版本,於此樂章高潮樂隊齊奏《東方紅》後,運用中國傳統音樂的「換尾」手法,使鋼琴再次奏出《保衛黃河》主題,與弦樂卡農競奏後由小號奏出「東方紅」第一句後,接上《國際歌》的尾句為結束。

重要影響

2007年,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中,也特別選用這首乐曲搭載。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