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剝削電影

黑人剝削英語:,或)是於1970年代初在美國出現的一種電影類型,即剝削電影的分支。這些電影雖然很受歡迎,但由於其定型電影角色表現出不合理動機或犯罪行徑而常受到影評人批評。但這種類型的黑人角色和社區能在電影中扮演著英雄定位(主流電影中的黑人經常扮演著同伴、惡人或受害者的角色),而受到粉絲的歡迎[1]。該類型的創立與1970年代種族關係的重新思考相吻合。

史威特貝克之歌》(1971年)是該類型的代表作之一。

黑人剝削電影的受眾對象原本只有非裔美国人[2],但這種類型的觀眾吸引力很快就跨越了種族和民族。好萊塢也意識到了在不同種族之間擴大客群的潛在利益而開始願意投資黑人剝削電影。

綜藝》將此歸功於獨立電影《史威特貝克之歌》及好萊塢資助的《黑街神探》(均於1971年發行),其中後者發明了此類型[3]。黑人剝削電影也是在電影原聲帶中使用放克靈魂樂的先驅[4]

定義

含有哈林的超級誇張、誇張、粗話、極度美化的劇情及皮條客、私探和販毒者,這些或多或少地讓黑人皮條客、黑人私家偵探和黑人販毒者在白人的腐敗世界中看來相對地安全。

——《紐約時報》的文森·坎比,1976年[5]

黑人剝削電影在美國東北部西岸製作時大多在貧困的城市社區拍攝,且時常含有對白人角色的貶義詞,如白餅乾白鬼。而在南部拍的黑人剝削電影常常涉及奴隸制度種族歧視[6][7]。該類型的電影通常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利用暴力、性、毒品交易和其他令人驚訝的特質來吸引觀眾[1]。電影通常會塑造克服The Man的黑人主角或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壓迫黑人社區的白人多數的代表。

參考資料

  1. Lyne, William. . African American Review. 2018-06-20, 34 (1): 39–59 [2020-04-05]. JSTOR 2901183. doi:10.2307/29011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7).
  2. Denby, David. . The Atlantic Monthly. August 1972: 86–88.
  3. James, Darius. . 1995. ISBN 0-312-13192-5.
  4. Ebert, Roger. . Chicago Sun-Times. 2004-06-11 [2007-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7).
  5. Canby, Vincent. . The New York Times. 1976-04-25: 79 [2018-02-25]. ISSN 0362-4331 (美国英语).
  6. . 1997-03-01.
  7. Holden, Stephen. . The New York Times. 2000-06-09 [201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黑人剝削電影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