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吼漁港

龜吼漁港臺灣話:Ku-khang Hî-káng),新北市萬里區漁港,1959年起由臺北縣政府陸續投資興建,早年因規模小、航道淺且無陸上設施,漁船、漁筏出入困難;隨著漁船大型化且數量快速增加,原有泊地無法容納,於1986年「第二期台灣地區漁港建設方案」擴建。如今龜吼漁港水域面積約有1.4公頃,陸域面積約有1.5公頃,並附設漁具倉庫、吊船架、儲油槽及水塔等漁港設施,提供漁船作業所需之良好漁港環境。

龜吼漁港漁獲資源豐富,漁落主要從事棒受網刺網一支釣延繩釣拖網等漁業,並以萬里蟹為主要漁獲對象。每年9-11月秋季時分,鄰近龜吼漁港的「漁夫市集」就會聚集人潮搶購萬里蟹;龜吼漁港也因萬里蟹聲名大噪,成為基隆北海岸熱鬧的漁港之一。依2014年2月18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龜吼漁港為第二類漁港,主管機關為新北市政府[1]

地名來源

據文獻云:「龜吼村,以昔日龜吼莊得名,乾隆閩人林姓所闢,地有山腳向海,與龜嶼相接,其前形成大澳,故名。」本地地名原本叫做「龜空」(Ku-khang),因為這裡以前有一個石洞沙灘延至海邊(現已填為平地),常有海龜爬至該處產卵,故當地居民稱之「龜孔」(臺語白話音中,「孔」、「空」音同);後來有人為了使「龜孔」的孔字更像臺語,故在旁另加「口」部,一說是基隆士子認為應該不用「孔」字,恐怕大不敬孔子,故改成「吼」。結果竟變成外地人誤把「龜吼」臺語唸成「kue-hou」或「ku-hau」,翻成華語,即「龜嚎哭」。當地民眾非常不喜歡人家唸成這樣,認為好像是龜在嚎哭,是不祥的比喻,正確的臺語唸法應為「龜空」,並舉出證據,在日治時代初期,官方文書尚寫成「龜空」,[2]

地形景觀

龜吼與北方的野柳之間有許多石灰岩,經過天然的風化、海蝕後擁有許多天然美景,以樹紋形狀的木紋石「駱駝峰」聞名,2010年此段海岸線被票選為台灣最美麗的「維納斯」海岸,向北邊可以遠望基隆嶼,在龜吼漁港邊也有一處小沙灘,東南邊接翡翠灣沙灘。[3][4][5]

萬里蟹

萬里蟹包含三大類海蟹:花蟹(鏽斑蟳)三點蟹(红星梭子蟹)石蟳(善泳蟳、顆粒蟳)

萬里區漁民約定成俗使用螢光綠色的三股特多龍繩來紮綁海,也成為萬里蟹的一大特徵。

花蟹

花蟹甲殼帶有橘紅色的華麗斑紋,體型最大,內質結實且量多,蟹膏鹹香,蟹黃細稠香綿。潮洲味菜師傅常利用花蟹製作凍蟹。最佳品嘗期為中秋節前後約在國曆9-12月。

三點蟹

三點蟹因蟹殼上有明顯的三個暗紫色斑點,故以得名。蟹殼較薄而軟,肉質極細幼,蟹黃燦爛如流金,可從蟹殼表面看出飽滿蟹黃的蟹殼,價位不高,堪稱C/P值最高的海蟹。

石蟳

石蟳殼甲厚實堅硬且身形較小,表面像石頭般粗糙,並有顆粗狀突起,最令人醒目的它的兩個大螫,其肉質厚實富彈性,咬勁十足,是在三大海蟹之中,風味最濃郁香的品種。

相關資訊

地址位置

新北市萬里區漁澳路85-3號(龜吼漁港安檢所)

開放時間

10:00~19:00

交通資訊

  • 開車:國道一號大華系統下,接台62線往萬里方向→左轉基金二路接台2線,尋指標可達
  • 公車:以下公車在龜吼漁港站下。
  • 國光客運1815,翡翠灣下步行10分鐘可到。
  • 淡水客運862號 → 在淡水捷運站前搭車 → 往基隆方向,約每30分鐘一班車。
  • 國光客運1815號 → 在台北車站東三門搭車 → 往金山青年活動中心方向 → 行經忠孝東路、台北市府轉運站,約每20分鐘一班車。
  • 基隆客運790號 → 在基隆火車站旁搭車 → 往金山方向,約每15分鐘一班車。
  • 基隆客運1068號 (經國道三號快速公車) → 在台灣大學搭車 → 往金山方向 → 行經捷運科技大樓站、台電大樓站,約每15分鐘一班車。
  • 基隆客運953號 (經國道一號快速公車) → 在板橋火車站旁公車站搭車 → 往金山方向 → 行經台大資訊大樓、辛亥路口、延平中學、空軍總部,約每30分鐘一班車。
  • 台灣好行皇冠北海岸線862號 → 在淡水捷運站前搭車 → 往龜吼野柳方向 → 夏季(5~10月)平日每小時一班車,假日每30分鐘一班車;冬季(11~4月)每小時一班車。
  • 台灣好行龍宮尋寶線T99號 → 在基隆火車站旁遊客中心前搭車 → 往野柳方向 → 夏季(5~10月)每小時一班車,冬季(11~4月)每兩小時一班車[6]

注釋

  1. 新北市政府漁業及漁港事業管理處
  2. .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3).
  3. 由李31,董珮君編著編輯. . 和平國際文化, 2015. 2015-01-01: 47. ISBN 9789863710127 (中文(台灣)‎).
  4. 作者:楊安生. . 攝影家手札, 2011. [2019-10-30] (中文(台灣)‎).
  5. 作者:欣傳媒編輯部. . 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5. 2015年8月15日 (中文(台灣)‎).
  6. .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