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印度尼西亞立法機構選舉

印度尼西亞(印尼)在1955年9月29日舉行自獨立以來的第一次立法機構選舉,改選新一屆人民代表會議(國會)257個議席,當屆國會將取代原有的臨時國會。按照原定計劃,本屆選舉應在1946年舉行,然而選舉日期卻因為獨立革命和政界以內的阻力而一再延遲。直至1953年,印尼政府才頒布選舉法,並公布選舉時間表。雖然競選期間曾經出現籌備工作進度滯後、政黨之間的爭論、攻擊,以至於散播謠言等問題,不過選舉最終仍然能夠順利舉行。本次選舉的投票率是91.54%,其中投下有效票的選民佔選民總數的87.65%。

1955年印度尼西亞立法機構選舉

1955年9月29日 (1955-09-29)

人民代表會議257席
  第一大黨 第二大黨 第三大黨
 
政党 印度尼西亞民族黨 馬斯友美黨 伊斯蘭教士聯合會
上届结果
赢得议席 57 57 45
民選得票 8,434,653 7,903,886 6,955,141
得票率 22.3% 20.9% 18.4%

前任時任總理

布爾漢丁·哈拉哈普

當選總理

阿里·沙斯特羅阿米佐約

印度尼西亞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建國五項原則」(國家精神)
憲法
外交

政治主题

普選點票最終結果顯示,印度尼西亞民族黨馬斯友美黨伊斯蘭教士聯合會(伊聯)和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印尼共)在大選中合共得到將近80%的選票,並成為印尼四大政黨,而在選舉中贏得國會議席的政黨則有28個,多於參與臨時國會的20個政黨。伊聯在大選中佳績、馬斯友美黨低於預期的得票率,以及印度尼西亞社會黨平民黨的挫敗都令人們感到意外。各黨得票在地域上的分布情況並不均勻,例如四大政黨當中,其中三個政黨就是在爪哇島贏得大部分得票。

雖然印尼的政治領袖曾經希望立法選舉可以穩定政局,不過立法選舉產生的內閣卻因為內部分歧而無法運作,而選舉產生的國會也在四年後被蘇卡諾頒令解散。當時蘇卡諾恢復1945年憲法,重新實行總統內閣制,削弱國會的權力,至此印尼的自由民主時期也宣告終結。印尼直至1999年才舉行第二次自由的立法機構選舉

背景

印尼第一屆立法選舉原定在1946年1月進行,不過由於當時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還在進行中,所以在這個時候舉行選舉並不可行。革命結束後,歷屆內閣都有把舉行大選的事宜列入政治綱領當中。在1950年9月至1951年4月期間執政的納席爾內閣曾經在1951年2月提出一份選舉法案,不過這個內閣卻在法案交由臨時人民代表會議(國會,立法機構)辯論之前垮台。隨後以蘇基曼·維爾約桑佐約為首的下一屆內閣曾經舉行過一些地方選舉[1]。到了1952年2月,韋洛坡內閣終於提出了選民登記法案,不過臨時國會一直到當年9月才開始就這份法案進行討論,原因是國內政黨對法案提出了林林總總的反對意見。研究印尼政治的澳洲學者赫爾伯特·法伊特(Herbert Feith)表示反對法案的原因有三種:一、國會議員擔心自己會在立法選舉中失去議席,二、國會議員擔心選民可能會轉而支持伊斯蘭政黨,三、當局實行根據《1950年臨時憲法》而設立的選舉制度會令代表爪哇岛以外各地人民的國會議員人數有所減少[2]。韋洛坡內閣之前的幾屆內閣都是因為推出有爭議的措施而倒台的,而這幾屆內閣如果提出選舉法案,就會令在朝各黨陷入激烈鬥爭,並引致內閣倒台。這幾屆內閣也關注競選活動可能會帶來政治衝突[3]。然而,很多政治領袖都希望印尼可以舉行立法選舉,因為當時的臨時國會是印尼對前宗主國荷兰妥協後設立的立法機構,缺乏民意基礎。他們也相信立法選舉會令政局更為穩定[4]。及至1952年10月17日,一群全副武裝的士兵到總統府前要求解散臨時國會,是為「1952年10月17日事件」,這次事件令所有政黨都提出更強烈的要求——提前舉行立法選舉。韋洛坡內閣在11月25日向臨時國會提交一份選舉法案,而臨時國會則以18週的事件完成有關該法案的辯論,以及關於該法案的200份修正案的審議,並在1953年4月1日通過法案,選舉法也在當日正式生效。選舉法向所有年滿18歲的人士和已婚者賦予投票權,並規定每個立法機構議席所對應的人口數目應為15萬人[5]

選舉法案通過後,韋洛坡內閣便開始任命選舉委員會委員。選舉委員會應該由獨立人士擔任主席,每個在朝政黨在委員會當中也應該有一個席位,不過印度尼西亞民族黨(民族黨)卻抗議政府沒有任命該黨任何黨員為選舉委員會委員,這項爭議直至6月2日韋洛坡內閣倒台的時候也還是沒有解決[6]

繼韋洛坡之後擔任總理阿里·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在1953年8月25日宣布將自1954年1月起執行選舉日程,為期16個月。到了11月4日,政府又宣布了新一屆選舉委員會的人員組成,委員會由民族黨黨員S·哈迪庫蘇莫(S. Hadikusomo)擔任主席,委員會當中還包括來自所有參與內閣的政黨——伊斯蘭教士聯合會(伊聯)、印尼伊斯蘭聯盟黨、印度尼西亞人民黨全國人民黨、勞工黨、印度尼西亞農民陣線(Barisan Tani Indonesia, BTI),以及支持政府的政黨——伊斯兰教育联合会和印尼基督教黨的代表[7]

競選活動

選舉臨近之際在街頭展示、附有各黨標誌的競選海報

法伊特指出,臨時國會在1953年4月1日通過了選舉法案,並從而展開1955年立法選舉第一階段的競選活動;而選舉委員會則在1954年5月31日審批通過了參選政團的競選標誌,並展開第二階段的競選活動[8]

在選舉法案通過並生效的時候執政的內閣是由伊斯蘭政黨馬斯友美黨和民族主義政黨民族黨組成的聯合政府。隨後兩屆內閣也是聯合政府,不過在這兩屆內閣當中,上述兩個政黨之中其中一個必定是參與執政聯盟的政黨,而另一個則是反對黨。因此,這屆立法選舉的主要議題就是兩黨就伊斯蘭教在國家的作用而展開的爭論。馬斯友美黨否認他們的目標就是把印尼變成一個伊斯蘭國,而民族黨則注重提到該黨支持建国五项原则的立場並不是反伊斯蘭教。在這場爭論當中,該國另外兩個主要伊斯蘭政黨——伊聯和伊斯蘭聯盟黨都表態支持馬斯友美黨。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印尼共)也是影響選舉的因素之一,他們曾經在競選活動中提到因為內閣政策一直具備的帝國主義本質而產生的貧窮問題和貧民問題。馬斯友美黨曾經試圖劃清印尼共和其他政黨之間的界線,並指控印尼共是蘇聯的工具[9]

在競選期間,人們很少會討論到各黨的政綱。當時不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在街上都可以看到各黨的標誌(不論有沒有附上口號),這些標誌也可以在私人住宅、公共建築、巴士、樹木和年曆上找到。印尼共曾經發起了一次非同尋常的推廣運動,在不同的地方展示其黨徽,這樣做人們就能夠記住這個黨徽。印尼共把舉辦農具共享活動、建設灌溉渠道等社會活動當作其競選活動的基礎,並希望在立法選舉之後建立起恆常的支持基礎[10]

1955年印尼立法機構選舉選區分界圖

在競選活動的最後幾個月裏,印尼的主要政黨都集中在村級組織負責的範圍進行選民教育。這一階段的競選活動出現了遊說和威脅的行為[11]

各黨領袖都在九月期間馬不停蹄到全國各地拉票,而各黨也在這時增加黨報的發行量,並向公眾免費派發黨報;這些每日發行的報章都含有攻訐敵對政黨的報導。到了這個時候,農村競選活動的重心已經由大型競選集會變成小型聚會和面向每家每戶的拜票工作[12]

籌備工作與選舉日

蘇卡諾總統在投票日當天到票站投票

雖然選舉委員會在1955年4月的時候便已經宣佈立法選舉將在9月29日舉行,不過到了7月、8月初,籌備工作的進度卻比原定計劃落後。按照原計劃票站委員會委員任命程序應在8月1日展開,不過在很多地方,這項程序一直到9月初才開始進行。不過新聞部長卻在9月8日表示選舉可以在9月29日舉行(某些還沒完成選舉籌備工作的地區除外)。經過一輪緊張忙亂的工作之後,票站委員會在投票日也已經準備就緒。此外,蘇卡諾總統在8月17日發表獨立日演說的時候說過任何為選舉設置障礙的人都是「革命的叛徒」 [13]

有的謠言在選舉日臨近的時候便已經開始在坊間散佈開來,這包括在爪哇島內散播,並引起恐慌的投毒謠言。當時當地也出現了店主囤積貨物的情況。很多地方的居民都在選舉日前數天自發在入夜後結束商店和市場的運作,並留在家中[14]

很多選民在選舉日當天清晨便已經在票站外等候,直至上午7時票站開放為止。人們發覺那一天其實並沒有壞事發生,所以當日的氣氛也很平靜。在這次選舉中投票的選民人數佔全部選民的91.54%,而投下有效票的選民則佔全部選民的87.65%。如果把在選民登記期至投票日期間死亡的人士計算在內的話,沒有投票的選民只佔全部選民的6% [15]

選舉結果

在1955年立法選舉各參選政黨的得票率。有四個政黨在選舉中合共贏得80%的選票。

在這次選舉中,伊聯的競選活動大獲成功,他們贏得了45個國會議席,這遠高於伊聯所擁有的臨時國會議席總數(8席)。令人們感到意外的是,馬斯友美黨在大選中的得票率少於預期,而社會黨和平民黨在大選中的表現也未如理想[16]。在得票率方面,四大政黨(民族黨、馬斯友美黨、伊聯和印尼共)和其他政黨之間的差距很大,不過出乎意料的是,贏得國會議席的政黨數目增加了:擁有臨時國會議席的政黨共有20個,而在這屆選舉中贏得議席的政黨則有28個;在新一屆國會中擁有最多議席的政黨也只是擁有22%的國會議席[17]

各黨得票在地域上的分佈情況並不一致。雖然當時爪哇島的人口只佔印尼總人口的66.2%,不過在這次選舉中,民族黨在爪哇島的得票佔其總票數的85.97%,伊聯在爪哇島的得票佔其總票數的85.6%,而印尼共在爪哇島的得票則佔其總票數的88.6%。反而馬斯友美黨在爪哇島的得票只是佔其總票數的51.3%;不在爪哇島居住的印尼人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把票投給了馬斯友美黨[18]

政團 得票 % 席位
印度尼西亞民族黨Partai Nasional Indonesia,PNI) 8,434,653 22.3 57
馬斯友美黨Masjumi 7,903,886 20.9 57
伊斯蘭教士聯合會Nahdatul Ulama,NU) 6,955,141 18.4 45
印度尼西亞共產黨Partai Komunis Indonesia,PKI) 6,176,914 16.4 39
印尼伊斯蘭聯盟黨Partai Syarikat Islam Indonesia,PSII) 1,091,160 2.9 8
印尼基督教黨Partai Kristen Indonesia,Parkindo) 1,003,325 2.6 8
天主教黨Partai Katolik 770,740 2.0 6
印度尼西亞社會黨Partai Sosialis Indonesia,PSI) 753,191 2.0 5
印尼獨立擁護者聯盟(Ikatan Pendukung Kemerdekaan Indonesia,IPKI) 541,306 1.4 4
伊斯兰教育联合会(Persatuan Tarbiah Islamiah,Perti) 483,014 1.3 4
全國人民黨Partai Rakyat Nasional,PRN) 242,125 0.6 2
勞工黨Partai Buruh 224,167 0.6 2
建國五項原則捍衛運動(Gerakan Pembela Pancasila,GPPS) 219,985 0.6 2
印度尼西亞人民黨(Partai Rakyat Indonesia,PRI) 206,261 0.5 2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警務人員聯會(Persatuan Pegawai Polisi Republik Indonesia,PPPRI) 200,419 0.5 2
平民黨Musyawarah Rakyat Banyak,Murba) 199,588 0.5 2
印度尼西亞國籍協商會Badan Permusyawaratan Kewarganegaraan Indonesia 178,887 0.5 1
大印度尼西亚联盟-翁索内戈罗派(Partai Persatuan Indonesia Raya - Wongsonegoro 178,481 0.5 1
印度尼西亞運動(Gerakan Indonesia 154,792 0.4 1
印度尼西亞平民主義人民聯盟Persatuan Rakyat Marhaen Indonesia,Permai) 149,287 0.4 1
達雅族團結黨Partai Persatuan Dayak 146,054 0.4 1
大印度尼西亚联盟-哈宰林派(Partai Persatuan Indonesia Raya - Hazairin 114,644 0.3 1
伊斯蘭塔里卡團結黨Partai Persatuan Tharikat Islamiyah,PPTI) 85,131 0.2 1
伊斯蘭教徒勝利團Angkatan Kemenangan Umat Islam,AKUI) 81,454 0.2 1
鄉村人民黨Partai Rakyat Desa,PRD) 77,919 0.2 1
獨立印尼人民黨Partai Rakyat Indonesia Merdeka,PRIM) 72,523 0.2 1
共產主義青年團黨Partai ACOMA / Angkatan Communis Muda 64,514 0.2 1
R·蘇約諾·普拉維羅蘇達索(R.Soedjono Prawirisoedarso) 53,305 0.1 1
其他政黨、政團和獨立候選人 1,022,433 2.7 1
總計 37,785,299 100% 257

後續

參與布爾漢丁·哈拉哈普內閣的政黨在立法選舉中的表現不佳,這對哈拉哈普內閣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參與哈拉哈普內閣的政黨當中,伊聯和伊斯蘭聯盟黨在選舉中表現較好,不過這兩個政黨當初是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加入哈拉哈普內閣的,在內閣當中兩黨的勢力也比較弱。這個情況令內閣陷入兩難:把大部分內閣職位拱手相讓給伊聯和伊斯蘭聯盟黨,或者目送伊聯和伊斯蘭聯盟黨離開內閣。由於選舉結果不明朗,所以印尼的政黨又要向其他政黨就組閣問題進行討論和談判[19]。最終原哈拉哈普內閣在1956年1月失去伊聯的支持,並在3月倒台,取而代之的則是由阿里組建、由民族黨、馬斯友美黨和伊聯組成的的第二個內閣,不過這個內閣後來卻因為內部分歧而無法正常運作[20]

新一屆國會會期4年,第一次會議在1956年3月26日召開。蘇卡諾總統在國會開幕儀式上發表演說的時候說印尼應該設立自己的一套民主制度,而不是西方的「百分之五十加一」式民主制度,以及政府與反對黨在國會內的較量。蘇卡諾在隨後幾年又繼續詳細說明由自己設想,和一個嶄新的政治體制有關的概念(konsepsi),指出印尼民族主義、宗教和共產主義勢力必須合組納薩貢(Nasakom)[lower-alpha 1]內閣,處理國家事務。於是他在1957年3月14日宣布全國實行軍管,第二屆阿里內閣也在同時辭職。之後,蘇卡諾又於1959年頒令廢除《1950年臨時憲法》和議會內閣制,恢復《1945年憲法》和總統內閣制,並解散國會和在1955年12月選出的制憲議會。這結束了印尼歷史上的自由民主時期,並正式展開所謂的有領導的民主時期。印尼直到1999年才舉行下一場自由的立法機構選舉。[20][21]

備註

  1. 納薩貢是印尼語中民族主義(Nasionalisme)、宗教(Agama)和共產主義(Komunisme)三個詞的縮略語。

腳註

  1. Feith 2007, p. 273.
  2. Feith 2007, p. 274-275.
  3. Feith 2007, p. 276.
  4. Feith 2007, p. 277.
  5. Feith 2007, p. 278-280.
  6. Feith 2007, p. 281.
  7. Feith 2007, p. 348.
  8. Feith 2007, p. 10.
  9. Feith 1999, p. 15-19.
  10. Feith 1999, p. 27-36.
  11. Feith 1999, p. 37.
  12. Feith 2007, p. 427.
  13. Feith 2007, p. 424-426.
  14. Feith 2007, p. 428.
  15. Feith 2007, p. 429.
  16. Feith 2007, p. 434, 436.
  17. Ricklefs 2008, p. 287.
  18. Feith 2007, p. 436-437.
  19. Feith 2007, p. 437-438.
  20. Ricklefs 2008, p. 288-292.
  21. 梁英明 2010, p. 221-231.

參考資料

  • Feith, Herbert. . An Equinox classic Indonesia book 1st. Singapore: Equinox Publishing. 2007. ISBN 978-979-3780-45-0.
  • Feith, Herbert; Nugroho Katjasungkana, Masri Maris, Candra Gautama. . Seri kembali ke dasar. Jakarta: Kepustakaan Populer Gramedia. 1999. ISBN 978-979-9023-26-1 (印度尼西亚语).
  • Ricklefs, Merle Calvin. Fourth Edition. Basingstoke, U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ISBN 978-0-230-54686-8.
  • . Jilid 2 (1950-1964). Jakarta: Sekretariat Negara Republik Indonesia. 1975 (印度尼西亚语).
  • 梁英明. . 地區史系列.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03. ISBN 978-7-01-007653-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