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羅傑·費德勒網球賽季

2006年,費德勒第二次在他的生涯摘下三座大滿貫單打錦標(澳網、溫網、美網),並且繼1969年拉沃之後首位闖進四大滿貫決賽的第一人,在澳網進入決賽後,以5-7, 7-5, 6-0, 6-2逆轉擊敗當屆黑馬巴格达蒂斯[1],拿下第二座冠軍與第七座大滿貫,法網首度進入決賽後,以6-1, 1-6, 4-6, 64-7四盤不敵納達爾[1],在溫網進入決賽後,以6-0, 7-65, 62-7, 6-3逆轉擊敗首度闖入決賽的納達爾而衛冕成功,拿下第四座冠軍與第八座大滿貫,在美網進入決賽後,以6-2, 4-6, 7-5, 6-1四盤擊敗2003年美網前冠軍的地主球員羅迪克而衛冕成功[1],拿下第三座冠軍與第九座大滿貫。另外,費德勒拿下6座ATP單打冠軍,4座大師賽冠軍(印第安維爾斯、邁阿密、辛辛那提、馬德里硬地賽事)、一座東京500賽冠軍,網球大師盃進入決賽後,以6-0, 6-3, 6-4直落三盤擊敗美國球員詹姆斯·布莱克,拿下第三座冠軍[1]

摘要

  • 2006年1月29日,第二次摘下澳洲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冠軍,也是其個人生涯連續在三個大滿貫單打比賽中奪標。
  • 在同年的杜拜Duty Free男子賽決賽中,以盤數1-2(比分:6-2, 4-6, 4-6),負於宿敵西班牙球員拿度,宣告無緣這項賽事四連霸,亦是今年的首場單打敗仗。
  • 同年3月19日,連續第三年奪得太平洋生命公開賽(印第安泉大師賽)男單冠軍,也是這項比賽首位男子單打三連冠。
  • 同年4月2日,衛冕邁阿密舉行的納斯達克100公開賽男單冠軍,也是首位連續2年奪得印第安泉和邁阿密2站大師賽男子單打冠軍的球員。
  • 在蒙地卡羅和羅馬2站紅土大師賽均殺入男單決賽,均負於宿敵兼衛冕冠軍西班牙球員拿度奪得亞軍。
    • (按:今年首四站大師賽均殺入決賽。)
  • 首次打入法國網球公開賽男單決賽,負於宿敵兼衛冕冠軍西班牙球員拿度奪得亞軍,亦是2006年第四度在決賽中負於拿度。
費德勒在2006年溫布頓完成四連霸偉業
  • 在温布尔登網球錦標賽,费德勒的簽表被認為嚴峻,在晉級過程中遇上三位曾因擊敗他而一舉成名的小將(加斯奎特、貝迪治、安契奇)、老宿敵發球上網高手亨曼(早年是费德勒的剋星)、Nicolas Mahut(2000年温布尔登青年組男單冠軍)和瑞典發球上網名將比約克曼,仍以大熱門姿態殺入決賽;決賽面對今年四度在男單決賽中擊敗過自己的剋星拿度,最終以盤數3-1擊敗宿敵拿度,奪得冠軍,實現温布尔登四連冠,亦是該年首次擊敗對手。
  • 2006年連續進入11個ATP巡迴賽單打決賽。
  • 8月13日,费德勒奪得生涯第40個ATP巡迴賽單打冠軍 - 加拿大多倫多大師賽。
  • 8月16日,费德勒於2006年辛辛那堤大師賽男單第二輪,以比分5-7, 4-6敗於英國(蘇格蘭)小將穆雷,宣告衛冕失敗。
費徳勒在2006年美國公開賽完成三連霸偉業
  • 此役是费德勒2年多以來,首度被直落盤數擊敗(Straight Sets Defeat),北美及美國硬地連勝紀錄終止。
  • 9月10日,费德勒擊敗前世界一哥羅迪克,連續第三年奪得美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冠軍。
  • 10月7日,费德勒首次參賽在AIG日本公開賽男單即進入決賽,決賽中擊敗了個人早年剋星亨曼奪得冠軍,並首次在兩者對賽成績中領先(7-6),這亦是其個人涯的第42個ATP男單冠軍,與瑞典名宿埃德伯格的ATP男單冠軍數目持平。
  • 10月21日,费德勒在馬德里大師賽男單四強,以6-4, 6-0擊敗另一個人早年剋星纳尔班迪安,並首次在兩者對賽成績中領先(7-6),這亦是其個人首次打入馬德里大師賽男單決賽,並在10月22日的決賽中以7-5, 6-1, 6-0擊敗雅典奧運會男單銅牌得主智利球員费尔南多·冈萨雷斯而奪標,成為首位連續第3年奪得每年至少10項男單錦標的球員。
  • 10月29日,费德勒在其家鄉巴塞爾舉行的大衛杜夫瑞士室內賽男單決賽中,擊敗衛冕冠軍费尔南多·冈萨雷斯首奪錦標。這亦是其個人涯的第44個ATP男單冠軍,與奧地利泥地王穆斯特的ATP男單冠軍數目持平。
  • 11月18日,费德勒在上海大師盃,以6-4,7-5擊敗宿敵拿度,使兩者對賽成績追至3-6,並在11月19日的決賽中以6-0, 6-3, 6-4戰勝美國球員布莱克重奪大師盃冠軍,這亦是费德勒在中國的首個ATP比賽冠軍。

大滿貫單打比賽

年度賽事結果對手比分
2006 澳網 1R 丹尼斯·伊斯托明 6-2, 6-3, 6-2
2R 佛羅里恩·梅爾 6-1, 6-4, 6-0
3R 馬克斯·米爾內 6-3, 6-4, 6-3
4R 托米·哈斯 6-4, 6-0, 3-6, 4-6, 6-2
QF 尼古莱·达维登科 6-4, 3-6, 7-67, 7-65
SF 尼古拉斯·基弗 6-3, 5-7, 6-0, 6-2
F (7) 马科斯·巴格达蒂斯 5-7, 7-5, 6-0, 6-2
法網 1R 迪亞哥·哈特菲爾德 7-5, 7-62, 6-2
2R 亞歷杭德羅·法亞 6-1, 6-4, 6-3
3R 尼古拉斯·马苏 6-1, 6-2, 64-7, 7-5
4R 托馬什·貝爾迪赫 6-3, 6-2, 6-3
QF 马里奥·安契奇 6-4, 6-3, 6-4
SF 大卫·纳尔班迪安 3-6, 6-4, 5-2 退賽
F 拉斐爾·拿度 1-6, 6-1, 6-4, 7-64
溫網 1R 里夏爾·加斯奎特 6-3, 6-2, 6-2
2R 蒂姆·亨曼 6-4, 6-0, 6-2
3R 尼古拉·馬俞 6-3, 7-62, 6-4
4R 托馬什·貝爾迪赫 6-3, 6-3, 6-4
QF 马里奥·安契奇 6-4, 6-4, 6-4
SF 約納斯·比約克曼 6-2, 6-0, 6-2
F (8) 拉斐爾·拿度 6-0, 7-65, 62-7, 6-3
美網 1R 王宇佐 6-4, 6-1, 6-0
2R 蒂姆·亨曼 6-3, 6-4, 7-5
3R 文斯·斯佩迪亞 6-3, 6-3, 6-0
4R 馬克·吉克爾 6-3, 7-62, 6-3
QF 詹姆斯·布雷克 7-67, 6-0, 69-7, 6-4
SF 尼古莱·达维登科 6-1, 7-5, 6-4
F (9) 安迪·羅迪克 6-2, 4-6, 7-5, 6-1

參看

參考資料

  1. ATP. . [2010-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9).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