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熱帶風暴摩羯

熱帶風暴摩羯英語:,國際編號:181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82018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Karding),為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是歷史上首個影響萊州灣及登陸山東濰坊的熱帶風暴。[1]


熱帶風暴摩羯
(英文)
8月12日,位於台灣東北方的輕度颱風摩羯。
路徑圖
熱帶風暴摩羯的路徑圖
十分鐘平均風速
熱帶風暴JMA75 km/h
(40 kt
輕度颱風CWB85 km/h
(23 m/s
熱帶風暴 KMA75 km/h
(21 m/s
熱帶風暴 HKO85 km/h
熱帶風暴 PAGASA75 km/h
熱帶風暴 TMD75 km/h
(40 kt
二分鐘平均風速
强热带风暴 CMA90 km/h
(25 m/s
一分鐘平均風速
熱帶風暴 JTWC85 km/h
(45 kt
概況
形成日期2018年8月6日
消散日期2018年8月13日
最低氣壓990 hPa
瞬間最大陣風110 km/h
影響
影響地區日本(琉球群島)、中國大陸
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摩羯」一名由日本提供,即摩羯座[2][3][4]

氣象歷史

季風槽持續活躍於2018年7月下旬的西北太平洋上空,並產生多個吹襲日本和中國的熱帶氣旋。關島附近海域在8月1日同時出現兩個低壓區,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針對位置較西的低壓系統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3W。而位置較東的系統(熱帶擾動94W)後來發展成為熱帶氣旋珊珊。初時數值預報模式指出該兩系統將合併成為同一系統並增強為熱帶氣旋,隨後放棄此預測,並改為預料位置較西的低壓區將緊接熱帶氣旋珊珊向西北移動。由於熱帶氣旋珊珊較強,因此吸取附近的西南季候風較多,令位置較西的系統連續多日發展緩慢。同時該低壓區亦受制於珊珊引起的垂直風切,導致其對流稀疏而薄弱,低層環流中心難以辨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8月1日下午2時對該低氣壓在1日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評為「低」[5][注 1],5日才提升至「中」[7][注 2],6日下午2時提升至「高」,並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注 3]。因應珊珊逐步北上遠離,原先被它捲走的西南季候風重新連接至此系統,此系統隨即逐漸快速發展,整合其對流雲團,呈現熱帶氣旋雛形。日本氣象廳在早上8時把此系統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由於副熱帶高壓脊受短波槽打擊及熱帶氣旋珊珊阻礙而東退,此系統受赤道反氣旋北面的微弱引導氣流帶動,緩步向東北方向移動,時速約5公里。

隨着該系統組織進一步成形,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7日凌晨5時把該系統升為熱帶低氣壓,紿予熱帶氣旋編號18W[8][注 4]香港天文台則在早上6時45分表示該系統正在增強,「一個熱帶氣旋似乎在形成中」,至早上9時45分亦把該系統升為熱帶低氣壓,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下午4時10分跟隨。日本氣象廳更在下午3時25分發出烈風警告,表示該系統在1日內有機會增強為熱帶風暴。翌日中午12時10分,日本氣象廳正式把該系統升為熱帶風暴,給予國際編號1814,並命名為摩羯[注 5]

摩羯在8月10日轉向西方移動,並在11日於沖繩南面海域和宮古島北面海域掠過,在當日稍後再轉向西北方移動,並稍微增強,。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8月12日下午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並在同日晚上11時35分宣佈摩羯在浙江省台州溫嶺市登陸。登陸後,摩羯逐漸減弱。日本氣象廳在8月13日下午3時50分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中央氣象台在8月13日晚上11時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當時位於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8月14日午夜進入河南省商丘市,並在上午5時於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停編。

隨後,摩羯穿越山東,以熱帶低氣壓級別進入渤海,並重新增強到熱帶風暴,中心最大風力一度達到23m/s (即83km/h);之後,受大陸高氣壓影響,8月15日下午開始摩羯的殘餘低壓從渤海急轉彎回山東,成了歷史罕見的“萊州灣颱風”。中央氣象台在初報時,並未承認摩羯在渤海的加強,也未承認摩羯以熱帶風暴級強度登陸山東萊州灣沿岸的濰坊。在最佳路徑裡,中央氣象台承認摩羯的加強和萊州灣登陸強度,成為有紀綠以來首個在山東萊州灣登陸的颱風,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18m/s (即65km/h)。

防灾措施及影响

日本

当地发布之最高风力警报:强风注意警报

受到摩羯影響,有兩班來往香港和沖繩的航班取消[10]

中国大陆

当地发布之最高台风预警信号: 颱風黃色預警信號

中央气象台在8月11日6时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此时摩羯位于浙江省象山县东偏南约970公里[11]。8月12日18时,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升级为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当时其中心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南方向大约235公里的东海南部海面上。

上海

当地发布之最高台风预警信号: 颱風黃色預警信號

上海中心气象台在8月11日20时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此时摩羯位于台州市东南约760公里[12]

浙江

当地发布之最高台风预警信号: 颱風橙色預警信號

江苏

当地发布之最高台风预警信号: 颱風藍色預警信號

安徽

当地发布之最高台风预警信号: 颱風藍色預警信號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

中國大陸

国家气象中心 颱風預警信號
上一熱帶氣旋 颱風藍色預警信號 下一熱帶氣旋
颱風雲雀 强热带风暴丽琵
貝碧嘉
强热带风暴安比 颱風黃色預警信號
    2018-08-12 18:00-2018-08-13 06:00
    (同時對貝碧嘉發布)
强热带风暴丽琵
貝碧嘉

註釋

  1. 當有2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某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就會把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低」。除非環境異常優良,否則該系統在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甚微。[6]
  2.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就會把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中」。一般而言,即使發展機會增大,系統過了24小時之後發展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才較高;但如果環境良好,系統亦可以在24小時內形成熱帶氣旋。[6]
  3.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會把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高」,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此時該系統於24小時之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極高,若氣象因素特別有利,該系統更可於6小時內增強為熱帶低氣壓[6]
  4.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是一個聯合美國海軍美国空軍的專責小組,並會為西北太平洋或其他洋域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並編號。其編號有正式編號與通用編號兩種:前者由2個英文字母及6位數組成,前兩位為洋域代碼(WP代表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中間兩位代表熱帶氣旋當年在洋域內之形成次序,後四位為當年公元紀年(2018);後者則由兩位數及一個英文字母組成,前兩位數指熱帶氣旋於當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區域內形成次序,英文字母為洋域代碼(W同前述之WP範圍),此編號系統每年重新開始,故無專屬性。換言之,「WP182018」及「18W」皆指摩羯是2018年第18個於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區域內形成的熱帶氣旋,惟注意「18W」指稱摩羯僅限於2018年。[9]
  5. 日本氣象廳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的西北太平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負責該區域內(包括南海、東海)的熱帶氣旋正式編號與命名工作:每當該機構把一個熱帶低氣壓升為熱帶風暴時,該機構亦會依照在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上通過的名稱表作出命名,同時給予4位數字的國際編號。前兩位為當年公元紀年最後兩位數(2018),後兩位代表摩羯是當年被日本氣象廳14個升為熱帶風暴熱帶氣旋

參見

同時出現的熱帶氣旋:

參考資料

  1. sina_mobile. . k.sina.cn. 2019-04-02 [2020-08-30].
  2. . 香港天文台. [2018-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5). 摩羯星座(山羊)
  3.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8-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4). 摩羯座
  4.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WIS Portal – GISC Tokyo. 日本氣象廳. [2018-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6). Capricorn; goat
  5.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2018-08-01 [2018-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1).(英文)
  6. Digital Typhoon. . 2011-03-17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日語)
  7.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2018-08-02 [2018-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3).(英文)
  8.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第十七W號熱帶低氣壓預報理由第一報]. 2018-08-03 [2018-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3).(英文)
  9.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美國海、空軍. 2011 [201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6).(英文)
  10. 梁凱怡. . 香港01. 2018-08-11 [2018-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30).
  11. . www.xinhuanet.com. [2018-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12. . www.thepaper.cn. [2018-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2018年熱帶風暴摩羯
太平洋颱風季
主題頁 - 專題 - 編輯指南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