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工程
279工程(俄語:,以下簡稱「279坦克」)是由位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設計師托洛亞諾夫(L. Troyanov)在1957年所研發的原型坦克。
279工程 | |
---|---|
库宾卡博物馆中的"279工程"原型车 | |
类型 | 超重型坦克 防核戰車 |
原产地 | 蘇聯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基洛夫工廠 |
生产商 | 基洛夫工廠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60 吨 |
长度 | 10.2 米 |
宽度 | 3.4 米 |
高度 | 2.74 米 |
载员 | 4(車長/commander, 砲手/gunner, 駕駛員/driver, 裝填手/loader) |
装甲 | 305 毫米 |
主武器 | 130毫米M-65坦克炮 |
副武器 | 1 x 14.5毫米KPV重機槍 |
发动机 | 16汽缸.2ДГ-8М(2DG-8M)或 ДГ-1000(DG-1000)柴油机 DG-1000引擎950匹/2DG-8M引擎1000匹 |
功率/重量 | 匹/噸 |
悬挂 | 液氣壓混合液壓臂 |
作战范围 | 300公里 |
速度 | 55公里/小時 |
研發
279坦克的創意來自1950年代初人類對核戰爭這一新型廝殺方式的探索。在1953年蘇軍進行了多項核子爆炸試驗,同時在爆炸範圍內放置了很多經過改裝的坦克進行測試與評估。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區進行了一次有步兵參加的特種核爆試驗,蘇聯軍方發現在核爆一定的範圍內,坦克全部被衝擊波掀翻,這顯然不合當時蘇聯領導人大打核戰爭的想法。
於是由科學家L.S.托洛亞諾夫領導的小組開始進行「戰術核爆區用試驗性車輛結構279工程」,它也被當作和「277工程」競爭下一代重型坦克的樣品。托洛亞諾夫將對抗核子武器攻擊與爆炸後的風暴威力作為考量的前提,於是他在設計上加強了279坦克的防護能力。基於這一點車身重量也就開始倍增,而車身重量倍增的結果就是如果接地的履帶寬度不足的話,279坦克無法在鋼筋混凝土以外地面移動(事實上沒有相對強韌的懸吊系統支撐不可能讓坦克移動);這在野戰中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事。所以托洛亞諾夫就加大履帶的寬度,使其接地面積也倍增,成功地降低接地面上的壓強,並又設計了一種完全不合傳統規範,但是可以防止爆炸暴風侵害的車體形狀。
279坦克降低接地壓強的方法是裝備了4條履帶,其並非是第一款使用四條履帶的坦克,英國在1916年所研製過的「飛象」超重型坦克也是用4條履帶;美國軍方的T-28超重型坦克也是使用四條履帶;德軍鼠式超重型坦克雖然只有兩條履帶,但是寬度與279坦克還有T28坦克相差不多。
由於考慮到中子彈這一新式武器的出現,279坦克車體外圈內部使用多夾層填充防輻射物質(在中子彈爆炸區,可以將殺傷力很大的快中子轉化為慢中子)。鑄造的車體厚度可達到269毫米,同時它採用「277工程」的炮塔;不過受限於著重防護的設計加上砲彈口徑的增加,炮彈攜行量只有24枚。
從它特別的外觀指出當初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279坦克能夠在讓一般坦克都要打退堂鼓的惡劣地形中進行作戰,主要負責攻堅以及反碉堡作戰,甚至是發動地面攻擊時能夠支援反裝甲任務。它厚達319公厘的砲塔正面裝甲[1]足夠擔任起任務的「楔子」。也就因為如此,它被蘇聯軍方歸類為最高指揮層級(軍級)的預備武器。
279坦克於1957年造出了原型車。在試驗場順利通過了技術審查,但是由於結構複雜造價昂貴,沒有投產。目前保存在庫賓卡博物館。
性能
蘇聯軍方對於279坦克的特性老是喜歡誇耀它的越野能力,因為它跟T-28超重型坦克一樣使用四條履帶,但是迥異於T-28坦克的是這四條履帶是集中並且均勻分布在車體下方,並且這四條履帶又分為左右兩組,透過縱向箱型縱向大樑容納傳動系統與懸吊系統,同時還兼油箱使用。
防護力
大部分坦克車體的設計多半是稜線多過圓弧,279坦克卻用整圈較薄的橢圓形防盾包圍住車體,一方面用來對抗成型裝藥(HEAT)彈頭,讓彈頭的金屬噴流在穿透防盾後不會直接對車體造成損壞;另外就是當核子武器引爆後所形成的震波與暴風侵襲而來的時候,由於渾圓的外觀以致於震波與暴風在279坦克的表面無法獲得有效的施力面積,因此降低一般坦克會因為無法抵抗震波與暴風而翻轉失事的機率。這個橢圓形防盾是由許多弧形呈梯狀的結構夾雜不等的厚度與傾斜度的鑄鋼所構成的。
至於整個砲塔也是以鑄鋼構成龜甲型的設計,加上呈70°抗成型裝藥彈頭的防護片,並且在砲塔與車身的接合處也加以保護。
武裝
279坦克是個巨砲主義的代表,採用130公厘60倍徑的M-65主砲,搭配14.5公厘KPVT同軸重機槍(备弹800发[2])並裝置在"Groza"(Гроза)(斯拉夫語“暴風”之意)穩定器上。M-65主砲同時還搭配一個半自動裝填器,畢竟130公厘砲彈的重量很大,同時也能精簡人力;更重要的是在半自動裝填器的協助下理论上M-65主砲射速可高達每分鐘5~7發。
M-65主砲還搭配傳統光學合像測距儀,加上一具自動導向系統(如果目標在視野範圍內但是不在瞄準位置上,這個系統會自動修正主砲進入射擊瞄準方位)以及L2夜視/紅外線儀。
不過由於主砲口徑過大,加上車身以防護力見強,所以載彈量僅有24發分装砲彈[3]。
懸吊系統
279坦克的懸吊系統大概是蘇聯有史來最貴最豪華最先進的懸吊系統,當T-55坦克成員還在咬著牙忍受扭力棒在越野時的顛簸程度,279坦克已經在使用液氣壓混合液壓臂配合三段式行星齒輪箱,在不增加額外空間的情形下可以很快就輸出扭力。另外279戰車的液氣壓混合液壓懸吊系統概念與日本陸上自衛隊74式坦克以及瑞典陸軍Stridsvagn 103戰車的懸吊系統概念相同,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強坦克的越野或者跨越障礙能力,同時可以透過液壓臂增加主砲的俯仰角,提升相當大的戰術價值。據說279坦克的懸吊系統還有一種應變操作用途就是在核爆來臨時可以將車身降低,類似像螃蟹一樣趴在地上使通過底盤的風量略減於車身上的風壓使自己不至於翻覆[4]。
由於四條履帶集中並且均勻分布60噸重的車身以及砲塔,以致於279坦克的接地壓力居然不可思議地「不超過每平方公分0.6公斤」(M1艾布蘭坦克的接地壓力高達每平方公分1.06公斤),而且平整非舟狀(惰輪與動輪的位置不高於路輪)的履帶設計讓整體重量均勻地分攤在包含沼澤的各種地面。
核生化防護力
雖然當時的華沙公約組織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裝甲部隊,但是最先具備完整的核生化防護系統以及自動滅火系統的還是這一輛279坦克,當然煙霧發射器也沒少,更重要的是279坦克還有全車系恆溫調控系統。
動力系統
279坦克採用2DG-8M 16汽缸引擎,馬力可達1050匹,能夠讓60噸的車身維持在每小時55公里的速度,並且在一次加滿油之後行駛300公里的距離。
結局
279坦克最後還是淪為庫賓卡戰車博物館永恆貴賓的原因是因為,赫鲁晓夫是個崇拜飛彈與火箭的信徒,尤其他只特別衷意搭配龍式(Дракон)飛彈的IT-1[5]飛彈戰車而已。他还于1960年7月22日下令不准采用37吨以上的坦克方案[6]。其他原因还有它的造价昂贵维护困难、渡过沼泽泥地时功率损耗过大等。[7]
参考文献
- . [2014-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3).
- . [2014-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 . [2008-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2-15).
-
- 蘇聯戰車主砲一直有俯角不足的問題,普遍來說蘇聯戰車主砲俯角能低於-5°以下者幾乎闕無(279坦克因有液壓懸吊而成為例外),而西方戰車主砲往往俯角可至-10°,肇因蘇聯戰車習慣以低矮輪廓設計為主的關係
- ИТ-1;РАКЕТНЫЕ ТАНК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ый тяжелый танк Объект 279
- . [2014-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