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號州際公路

880號州際公路Interstate 880,簡稱I-880),是美國州際公路系統中80号州际公路加利福尼亞州的輔助線。全線沿舊金山灣東緣呈南北走向,南起聖荷西280號州際公路17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交會,北至奧克蘭併入80號州際公路。該公路在101號美國國道與80號州際公路之間的路段的正式名稱是尼米茲高速公路,以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海軍將領尼米茲[2]。880號州際公路直通奧克蘭港,大型貨櫃車進出頻繁,再加上沿途人口綢密,又是連接灣區二大城市的最重要幹道,在尖峰時間交通十分擁擠,因此被當地人取了(討人厭的尼米茲)的暱稱[3]


880號州際公路
Interstate 880
尼米茲高速公路
基本
长度45.698英里(73.54)[1]
所属系统州际公路系统
形成时间1958年完工,1984年納入系統
交汇道路
南端 I-280SR 17聖荷西
交汇 US 101(聖荷西)
SR 237米爾必達
SR 262I-680費利蒙
SR 84(費利蒙)
SR 92海沃德
I-238I-580聖利安卓
I-980奧克蘭
北端 I-80I-580(奧克蘭)

公路沿革

途經主要都市
粗體字為使用在交通標誌上的正式指定定點城市

880號州際公路南端與280號州際公路及17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相交,向東北行在聖荷西國際機場附近與101號美國國道交會後,沿舊金山灣東緣向北行,途經米爾必達費利蒙紐華克聯合市,在海沃德聖利安卓間分出238號州際公路580號州際公路,再往北經奧克蘭國際機場奧克蘭競技場,進入奧克蘭市區,在海灣大橋東端附近併入80號州際公路與580號州際公路共構路段(此路段較複雜,被稱為麥帥迷宮)。

公路的興建

加州州議會早在1933年即提案興建沿舊金山灣東緣自聖荷西列治文的高速公路,並於1934年通過,起初編為69號13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旋即改編為17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4],並使用當時既有的市區街道至麥帥迷宮接上當時剛完工的40號美國國道通往厄爾塞利托[5][6] 。第一段新建的高速公路在奧克蘭市區,由至23大道(1949年7月22日通車).[7][8],1950年6月向南通至98大道[9],1952年6月至Lewelling Boulevard[10],1953年6月至海沃德92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11]。聖荷西往北路段則起於101號美國國道,1954年7月通至費利蒙溫泉區附近。[12]。奧克蘭市區內的雙層高速公路(Cypress Street Viaduct)則在1957年6月開放通車,這段路連接了公路主線和海灣大橋[13]。公路北段繼續向南施工,1957年通至費利蒙大道[14] ,最後在1958年11月24日南北貫通[15],不久即命名為尼米茲高速公路,17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亦由原本的市區道路移至這一條新完工的高速公路。

1984年以前的17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

1984年以前,尼米茲高速公路是17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的一部份。當時的17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南起聖塔克魯茲,向東北穿過聖荷西市區,經尼米茲高速公路經奧克蘭市區,繼續往北與80號州際公路共構(東灣岸高速公路),至列治文跨過列治文─聖拉斐爾大橋,終點在聖拉斐爾。其中奧克蘭市區和麥帥迷宮之間的路段被編為50號美國國道商業線

1984年,聖荷西的280號州際公路出口和麥帥迷宮之間的17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被改編為880號州際公路,麥帥迷宮以北至聖拉斐爾則被納入580號州際公路。17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僅存聖荷西以南的路段。

1989年奧克蘭雙層公路崩塌

坍塌的奧克蘭雙層公路部份路段

1989年10月17日,舊金山灣區發生芮氏地震規模6.9的強烈地震,奧克蘭市的雙層高架橋也因此倒塌,造成42人喪生。這段公路的重建花了近十年的時間,在1997年重新開放,但路線改走西奧克蘭外緣與鐵路平行。這段時間,車輛改道980號州際公路與麥帥迷宮銜接。崩塌的路段雖然只有短短的3英里,重建的經費高達12億美元,原因是舊金山灣區捷運系統在新路線附近由地下轉為高架,工程難度高;再者,新路線必須收購奧克蘭港附近的土地及地上物;當然,公路必須符合更高的防震標準。原路線的高架橋已完全拆除,現改名曼德拉公園大道,中央分隔島則成為一帶狀公園。

2007年油罐車火燒公路

2007年4月29日深夜,一輛裝滿8600加侖的油罐車行駛在麥帥迷宮下層的I-880時,疑為轉彎時車速過快撞上上層公路的橋墩引發大火,火焰高約200呎,溫度高達約攝氏1500度,造成橋墩內鋼筋部份熔化,上層的I-580因而塌陷而壓壞下層公路,I-580西向與I-880南向同時中斷,所幸無人死亡[16]。由於意外發生地點地處海灣大橋東端附近,又是三條繁忙高速公路的交會點,是東灣地區進入舊金山市區最重要的聯絡道路,隔日加州州長立即宣布鄰近地區進入緊急狀態,旅客可免費搭乘各大眾運輸系統,灣區捷運亦宣布加班及加掛車廂,以舒緩當地本已擁擠的交通。27天之後,高架橋修復完成並重新開放[17]

原本規劃的880號州際公路

1971年至1983年間,編號880是給予沙加緬度的北外環線(Beltline Freeway)的。原本80號州際公路沙加緬度段是目前的80號州際公路商業線(首府高速公路),聯邦在1979年將80號州際公路改道經由原來的880號州際公路,編號880也隨之撤銷,路標的更換在1983年執行完畢。1984年加州州政府提案將這個空出來的編號交予尼米茲高速公路使用,聯邦也隨即批准,同時也把州際公路編號238指定給238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在尼米茲高速公路和麥克阿瑟高速公路之間的路段。

出口列表

注意:哩程數前方若無字母,表示1964年的量測值,由於路線有稍做更動,哩程可能不準確。哩程數經過郡縣交界處後重新計數,所經郡縣欄中記錄公路在該郡的總長度
所經郡縣 所經城鎮 哩程
[1][18][19]
出口編號[20] 目的地及服務地區 備註
聖塔克拉拉
(SCL 0.00-10.50)
聖荷西 0.00 1A 17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南向,往聖塔克魯茲 直行超過280號州際公路
0.00 1B 280號州際公路,往舊金山聖荷西市區 僅設南向出口及北向入口
0.41 1C Stevens Creek Boulevard/West San Carlos Street 僅設南向出口及北向入口
1.25 1D Bascom Avenue ,往聖塔克拉拉 北向設1A出口往南和1B出口往北
2.08 2 82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The Alameda),往聖塔克拉拉
2.67 3 Coleman Avenue,往聖荷西國際機場
3.57 4A First Street,往聖荷西市區
4.08 4 101號美國國道(灣岸高速公路),往洛杉磯舊金山 設4B出口向南及4C出口向北
4.28 4D Gish Road 南向使用4C出口
5.34 5 Brokaw Road
6.71 7 G4縣道(蒙太谷快速道路)
米爾必達 7.69 8A Great Mall Parkway, Tasman Drive
8.42 8B 237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Calaveras Boulevard)/McCarthy Boulevard,往山景城米爾必達 南向設8B出口往東及8C出口往西
10.41 10 Dixon Landing Road
阿拉米達
(ALA R0.00-R35.47)
費利蒙 2.28 12 262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東向,Warren Avenue/Mission Blvd,往680號州際公路沙加緬度
3.25 13B Fremont Boulevard South/Cushing Parkway
4.71 15 Auto Mall Parkway
6.24 16 Stevenson Boulevard
7.19 17 Mowry Avenue,往費利蒙中央區
8.84 19 84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東向(Thornton Avenue),往紐華克中央區 84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共構路段南端
10.30 21 84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西向(Decoto Road),往鄧巴頓大橋 84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共構路段北端
聯合市 11.40 22 Fremont Boulevard North/Alvarado Boulevard
13.05 23 Alvarado Niles Road
13.67 24 Whipple Road/Dyer Street
海沃德 14.54 25 Industrial Parkway 北向使用24號出口
15.65 26 Tennyson Road
16.70 27 92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Jackson Street),往聖馬刁大橋
17.60 28 Winton Avenue
18.35 29 A Street,往聖羅倫佐
聖羅倫佐 20.16 30 Hesperian Boulevard 僅設北向出口和南向入口
20.32 30 Lewelling Boulevard,往聖羅倫佐 僅設南向出口和北向入口
聖利安卓 20.68 31A 238號州際公路東向,往580號州際公路卡斯楚谷斯托克顿 南向為31號出口
20.82 31B Washington Avenue 南向使用31號出口
22.84 33 Marina Boulevard 設33A出口向東及33B出口向西
23.64 34 112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Davis Street),往聖利安卓市區
奧克蘭 24.77 35 98th Avenue,往奧克蘭國際機場
25.50 36 Hegenberger Road,往奧克蘭競技場奧克蘭國際機場
26.61 37 66th Avenue, Zhone Way,往奧克蘭競技場
27.71 38 77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High Street),往阿拉米達
28.24-
28.69
39A 29th Avenue/Fruitvale Avenue,往阿拉米達
28.93 39B 23rd Avenue,往阿拉米達
29.80-
30.38
40 Embarcadero/Fifth Avenue/16th Avenue 北向不設出口
31.09 41A Oak Street/Lakeside Drive 僅設北向出口及南向入口
31.2 Jackson Street 僅設北向入口
31.6 41B 61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Broadway),往奧克蘭市區 僅設北向出口及南向入口
31.68 42A 980號州際公路東向(格羅夫─夏夫特高速公路),往24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核桃溪 僅設北向出口及南向入口
32.1 42B Market Street,往奧克蘭渡輪站 僅設北向出口及南向入口
R32.79 42 61號加利福尼亚州州道(Broadway),往阿拉米達 僅設南向出口及北向入口
R33.27-
R34.70
44 7th Street/West Grand Avenue
R34.18 46A 80號州際公路西向(海灣大橋),往舊金山 僅設北向出口及南向入口
R35.47 46B 80號州際公路東向/580號州際公路西向(東灣岸高速公路),往聖拉斐爾沙加緬度 僅設北向出口及南向入口

參考資料

  1. 加州運輸部State Truck Route Li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8年2月查閱
  2. (PDF). 加州運輸部. : 61 [2007-03-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6-16).
  3. 五點新聞,KTVU-San Francisco,2008年5月6日
  4. 加州公路及公共建設局State Routes will be Numbered and Marked with Distinctive Bear Sig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1934年8月
  5. H.M. Gousha Company舊金山及其郊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1941年
  6. 美國地理調查,聖荷西(1943年)、普萊森頓(1943年)、 海沃德(1942年)、康柯德(1943年)及舊金山(194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比例尺1:62500
  7. 海沃德每日評論,The Beginning of an East Bay Freeway,1949年7月16日
  8. 海沃德每日評論,Editorial Page:Our main complaint with the Freeway is that it's so very short and runs you into dead ends at both 23rd avenue and at Sixth street so that the turn-off is hardly worth the bother.,1949年7月29日
  9. 奧克蘭論壇報,East Oakland to Celebrate Opening of New Freeway Section,1950年5月28日
  10. 海沃德每日評論,1952年6月13日
  11. 奧克蘭論壇報,New Eastshore Freeway Link Opened With Oakland-Hayward Ceremonies,1952年6月6日
  12. 佛列斯諾蜜蜂共和報, Eastshore Freeway is Open to Traffic,1954年7月3日
  13. 奧克蘭論壇報,City Officials to Open Freeway Link,1957年6月6日
  14. 海沃德每日評論,New Freeway Link Ready,1957年11月12日
  15. 奧克蘭論壇報,250 Officials Hail Freeway Finish,1958年11月25日
  16. . 大紀元時報. 2007年5月1日 [2008年11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1月11日).
  17. .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7年5月24日 [2008年11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5月31日).
  18. 加州運輸部Log of Bridges on State Highway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7年7月查閱
  19. 加州運輸部,All Traffic Volumes on CSH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6年
  20. 加州運輸部,I-880北向出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I-880南向出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8年2月查閱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