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terion Games

Criterion Games(官方称为Criterion Software),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萨里吉尔福德的游戏开发商。该公司是最出名的是竞速游戏Burnout系列和极品飞车系列

Criterion Games
成立1993年
代表人物Matt Webster (General Manager and Executive Producer)
Alan McDairmant (Director of Product Development)
Steve Cuss (Senior Producer)
Alex Mole (Technical Director)
總部英国萨里吉尔福德
產品Chameleon
RenderWare
Burnout series (2001–11)
Need for Speed series (2010–13 ; 2020-)
所有權者美国艺电
員工人數25 (2014)[1]
母公司美国艺电
网站Criterion Games

历史

Criterion Software Ltd于1993年由David Lau-Kee和Adam Billyard在佳能的欧洲研究实验室中成立,拥有商业化的3D图形渲染技术,被分拆出来前是佳能所属的公司。

Criterion Software是一家技术公司,专门负责在RenderWare引擎系列中间件技术(包括图形,人工智能,音频和物理组件)的开发。Criterion Games是Criterion Software的一个部门,成立的目的是开发使用RenderWare引擎的游戏。

2004年8月,美国艺电宣布,他们以68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Criterion Games和Criterion Software,其后开发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Black发布。

收购后,该公司和艺电宣布RenderWare引擎将继续提供给第三方客户。然而,因为所依靠的技术被竞争对手所拥有,所以一些客户认为风险太大。美国艺电公司已经自行撤出RenderWare引擎的中间件市场,但是少部分人仍在使用和进行内部开发。

2006年夏,该公司解散了在英国Derby satellite的工作室,使得所有的程序员和维护人员解雇。2007年3月上旬,美国艺电将位于切尔西的开发工作室与Criterion Games搬进了位于吉尔福德市中心的一座新大楼,不过两个团队并没有整合在一起。

2010年6月14日,该公司宣布极品飞车:热力追踪在2010年11月发布[2],该游戏使用一个名为Chameleon的全新图形引擎[3]。2012年6月1日,在2012电子娱乐博览会上美国艺电公布该公司第二款极品飞车系列游戏(即极品飞车:最高通缉),该游戏在2012年10月30日发布[4]。在2012电子娱乐博览会上,该公司称公司拥有极品飞车的专营权。[5]

在2013年4月28日,Adam Billyard通过Twitter宣布,该工作室正计划放弃开发传统赛车游戏,专注于其他类型的项目。[6]在2013年9月13日,标准选出削减其人员只剩下17人,80%的员工(70人)到了Ghost Games继续进行极品飞车的工作。[7][8]

2014年1月3日,该公司宣布,Fiona Sperry和Adam Billyard已经离开公司并成立一家新工作室。[9]

在2015年6月,新闻网站Nintendo Life称,在2011年初 Nintendo of Europe 接洽 Criterion games,希望他们为一款新的F-Zero游戏进行开发,并有望在同年E3上与当时尚未发布的Wii U游戏机一起推出。然而,开发人员无法处理这个问题,因为当时他们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开发极品飞车:最高通缉。该网站是由一个匿名但“可靠”的消息来源透露的,但当Criterian联合创始人Alex Ward(2014年离职)承认欧洲任天堂确实与该公司接洽,准备在Wii U上开发F-Zero游戏时,标准联合创始人Adam Billyard也公开承认在Nintendo of Europe时公司想在Wii U上开发F-Zero游戏。[10] Adam Billyard也在Twitter上称公司想开发像Criteria也有机会开发他们的第一款极限竞速、疯狂的麦克斯、沃克斯豪尔竞速、命令与征服、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和急速六十秒等游戏。[11]

參考資料

  1. Robinson, Martin. . Eurogamer. Gamer Network. 17 July 2014 [17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8).
  2. . GameSpot. 14 June 2010 [28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7).
  3. . Eurogamer. 31 July 2010 [28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4).
  4. . [30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2).
  5. . Game Informer. 22 June 2012 [28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6. . [28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7. . VG247.com. [2015-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8. Scamell, David. . [2015-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9. Crecente, Brian. . Polygon. Vox Media. 3 January 2014 [3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10. Robertson, Liam. . Nintendo Life. 2015-06-23 [2015-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3).
  11. Phillips, Tom. . Eurogamer. Gamer Network. 23 June 2015 [23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