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T
VST(),中文名为虚拟工作室技术,是Steinberg公司推出的一项软件接口技术,主要用于计算机音乐制作领域,以插件的形式供音频处理相关的软件来使用。使用VST插件,用户可以对音频讯号进行处理,也可以使用VST乐器()来创作音乐。开发者可以使用Steinberg所提供的开发套件,来自主开发各种类型的VST插件。
历史
VST由Steinberg创立,它最初的的标准和SDK首发于1996年,与其同时推出的还有宿主软件Cubase 3.02。当时的VST主要用于音频信号的处理,为音频添加效果。第一批VST插件是Steinberg推出的Espacial(reverb插件)、Choirus(合唱效果插件)、Stereo Echo(回声效果插件)和Auto-Panner(声相插件)。
1999年,Steinberg将VST接口规范更新到2.0版本,其中的一个新增能力是插件能够接收并处理MIDI数据。由此,VST乐器技术诞生,开发者可以基于此开发软件合成器和采样器。第一个VSTi插件是Steinberg推出的Neon。[1]
2006年,VST接口规范更新到2.4版本,其改动包括增加采用64位精度处理音频的能力。[2]
2008年,Steinberg推出VST 3.0接口规范。它采用了与先前版本差别较大的格式(由先前的动态链接库(DLL)格式改为专有的VST3格式),使得诸如REAPER、FL Studio等数字音频工作站通常将其与先前版本分开进行管理。
2011年2月,VST 3.5接口规范发布。
2013年9月,Steinberg停止了对VST 2 SDK的维护。12月,Steinberg停止发布该版本的SDK。
分类
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VST插件一共有三种类型。在宿主软件中,“VST”一词单用,通常指的就是VST效果或VST MIDI处理器;只有在明确指出“VSTi”的情况下才能表示VST乐器。
VSTi
VSTi(),即VST乐器,是VST家族中用于生成音频的一类VST插件。它们作为音源来使用,一般都是虚拟的合成器或采样器。其中合成器通过软件算法和DSP,模拟真实乐器、硬件合成器或独创性地生成乐音;而采样器则是采样真实乐器的声音,并通过VST插件播放出来。值得一提的是,一些VSTi插件能够通过软件合成媲美真实乐器的声音,效果堪比真实乐器,却拥有比采样音源小的多的体积[註 1]。
VST效果
VST效果是VST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用途。它们执行和硬件音频处理器相同的功能,即时处理计算机中的音频信息,为音频添加各种效果。同时也可以实时监测音频信息,并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反馈,如频谱分析和测量。大多数宿主软件,尤其是DAW,都允许同时加载多个效果,组成VST效果链,极大提升了音频处理的体验。
宿主
VST宿主(),又称VST,是VST插件所运行的软件或硬件设备,它们为VST插件提供加载UI的接口,与VST插件直接交互。
典型的宿主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
将VST插件作为插件运行
这样的宿主软件通常会利用VST插件来扩展自己的功能。最典型、最为重要的就是数字音频工作站(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簡稱DAW),如Cubase、FL Studio、REAPER、Ableton Live等。同时,一些处理音频的软件也支持VST效果插件,如Adobe Audition、Audacity。
独立专用主机
这样的宿主软件一般只为一款VST插件提供主机环境,而不是将其作为插件来扩展自己的功能。它们通常会根据自己所运行的插件进行实时优化。
最典型的就是各种VST插件开发者所推出的插件的“独立版本”(),独立版本实际上就是一个集成了VST插件运行环境的可执行文件,只要运行就会自动加载对应的插件,界面的核心也正是插件的UI。通常开发者会在宿主中添加一些插件之外的功能,提高宿主的实用性,如音频设备设置、MIDI输入、导出缩混音频等。这种设计常用于各种VSTi,主要供用户直接运行插件而不通过运行DAW,方便用户演奏乐器;一些VST效果也会提供独立版本来方便用户直接处理现有的音频文件。
开发
开发VST插件,需要使用Steinberg的VST SDK。它使用C++开发,是一套基于C API的C++类。可以从官方网站上下载。
Steinberg也开发了VST GUI,这是VST SDK的一部分,也是另外一套C++类,可用于构建图形界面,但相对来说都比较陽春。一般地,插件的外观仍然必须由插件的开发者创建。
大量的商业和开源的VST插件是使用Juce框架编写的,而不是直接调用VST SDK,因为它允许从单个代码库构建多格式(VST,AudioUnit和Real Time AudioSuite)的二进制文件。
注释
- 典型的例子如虚拟钢琴TruePianos、Pianissimo,以及虚拟管弦乐EDIROL Orchest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