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茄苳泰安宮

下茄苳泰安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後壁區,是主祀天上聖母的廟宇[2]。該廟是下茄苳南北堡三十六庄的公廟,主神又稱為「茄苳媽」[2]。下茄苳一帶在康熙末年在地圖上已記有「下加冬街」的地名,下茄苳過去又以泰安宮前一帶最為熱鬧[3][1]

下茄苳泰安宮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南市後壁區嘉苳里4號
經緯度 23.353149°N 120.368988°E / 23.353149; 120.368988
創建年份 康熙廿三年(1684年)
或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1]
主神 天上聖母[2]
正殿

祭祀圈境內聚落有神明誕辰等活動時,會請泰安宮媽祖前去看戲或遶境,個人信徒也會因事請神[註 1][1]

沿革

建廟傳說

根據廟方沿革,在1659年[註 2]有個來臺經商的商人,隨身攜帶一尊從湄洲迎來的「七寶銅聖母」神像[2][3][1]。在路經下茄苳時,將放著神像的包袱置於一古井上,結果之後卻拿不起來[2][3]。請示神明之後,才知道媽祖相中當地「黃涼傘」的地理,決定待在這裡保佑人民,於是當地居民乃搭草堂奉祀[2][3][1]。而後在康熙廿三年(1684年),山仔腳[註 3]陳立勳獻地,下茄苳富紳韓高陽之祖先倡議建廟[2][3]。而後在乾隆卅四年(1769年)將原本的「七寶銅聖母」神像放入新雕的「大媽」神像內[2][3]

臺南州祠廟名鑑》另有一說,是乾隆廿五年(1760年)有個旅客到此地用餐時,把一個湄州媽祖的紅布香火袋遺留在此地[2][1]。之後居民將香火袋迎奉到土地公廟內,而後因屢顯神蹟,信徒日益增多[2][1]。乾隆卅四年(1769年),境內三十六庄信眾雕刻二媽神像奉祀[1]。而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當地富豪韓高陽的祖先募款一千圓建廟[1]

臺南縣政府民政局《臺南縣的寺廟及神明》(1983年)、蔡相煇《媽祖信仰研究》(2006年)採用泰安宮建於乾隆年間的說法[1]

日後發展

泰安宮建廟之後,道光二年(1822年)韓高陽捐2500圓拓建[3][4]。而由於泰安宮逐漸發展成附近聚落的信仰中心,發展出了三十六庄輪流作醮的制度,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了〈泰安宮設醮輪流主事碑記〉[4]。光緒二年,在泰安宮立了〈福建巡撫部院買補倉粱告示〉石碑[4]。光緒九年(1883年),斗六都司吳志高捐款重修[3][1][4]

日治時期,下茄苳仕紳廖炭於明治卅九、四十年(1906、1907年)左右再次倡修[3][1][4]。而由於廖炭在佛教界與齋教界頗有名望,泰安宮與同庄的旌忠廟在日治時期變成臨濟宗妙心寺派的聯絡寺廟[1][4]。此外廖炭也是發起三十六庄遶境活動者,但遶境活動後來因故停辦[1][4]。而到皇民化運動時期,泰安宮神像與文史資料不是被扣押,便是被焚毀[4]

二次大戰後,泰安宮在民國36年(1947年)於阮謙、陳祥和黃添成等人發起下重修,同時增建兩側廂房[1][4]。民國56年(1967年),管理人陳祥重新發起遶境活動,舉行三年後又停止[4]。民國69年(1980年)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與臺灣省主席林洋港到泰安宮參拜,在當地為一大盛事[4]。民國73年(1984年)泰安宮重修,黃吉[註 4]成立泰安宮重建委員會,次年成立管理委員會,黃吉被推選為首屆主任委員[3][4]。此次重建工程在民國81年(1992年)舉行入火安座儀式[3][4],民國85年(1996年)慶成謝土[1]。而在廟宇重建期間,管委會在民國76年(1987年)舉行「媽祖昇天千年紀念遶境」[4]。另外民國75年(1986年)起,因陳豐昌捐款,以泰安宮名義舉辦「媽祖盃路跑」活動,共連續辦了七年[4]

民國82年(1993年),設立財團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4]。也從這年起連續3年,泰安宮參加臺北國際燈會[4]。民國91年(2002年),泰安宮將原本的遶境活動轉型成「茄苳媽文化節」,到民國102年(2013年)時參與者已達到59庄61廟[4]

遶境

泰安宮的祭祀圈在清朝便已有三十六庄[註 5],但當時並未遶境,而是輪流建醮,輪流擔任主會、主壇、主普等[1]

遶境活動,起源於日治時期廖炭的發起,但具體時間有二說[1][4]。一說是明治卅九年(1906年)廖炭於農曆三月十一日到十四日(4月4日到7日)發起三十六庄「舉香」遶境,之後連辦三年[1][4]。另一說是到了大正十五年(1926年)才首次發起遶境活動[1][4]

而在1926年的那次遶境含前夕共辦四天,遶境前一日要到急水溪上游的「雙合水口」[註 6]請火,而後遶境香路分成「安溪寮路線」、「菁寮路線」、「白河路線」三條[1][4]。但在連辦兩次之後,因為遭到日本官方禁止而停辦[1][4]

二次大戰後,1967年重新舉辦遶境,連續辦理3年[1][4]。而當時參與的聚落除了因為時代演變外,與過去相比最明顯的變化便是因為泰安宮與上茄苳顯濟宮主事意見分歧、決裂,上茄苳退出香境轄域[1]。而後在1987年、1992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9年等皆有辦過遶境,不定期舉行,大多時候依媽祖聖意決定是否舉辦[1]。另外現今的遶境不再舉行刈水火的儀式,另外過去遶境範圍不大時,每晚媽祖鑾駕都會回泰安宮,現改為駐駕於其他宮廟[1]

參與庄社

過去曾有六角頭(後廍庄、三角庄、二崁、崁頂、十姓角、雙寬寮)負責抬媽祖轎,但隨著時代演變,負責大媽轎班者現為四角頭(後廍、崁頂、菁豐、三角仔)[1]。以下為2009年時參與遶境的59庄社廟宇[1]

庄名寺廟行政區備註
竹仔腳聖玄宮後壁區
頂土溝天三宮
下土溝代天府
漯仔慧禪宮
無竹圍厝觀音佛祖
本協朝天宮
烏林農場元齊宮
烏樹代天府
烏林鎮武宮
安溪寮福安寺
頂寮上帝廟
新港東重興宮
仕安岳王宮
新厝和安宮
竹圍後昭安宮
太安宮
頂長永安堂
平安鎮安堂
魚寮靈殿宮
白沙屯福安宮
菁寮德馨宮
菁豐仰安堂
崁頂勸善堂
後廍正心堂
潭底湖龍潭堂
崩埤聖安堂
侯伯三公府
三恩府
大路墘中壇太子
後壁三清府
九天宮
下茄苳泰安宮、旌忠廟
頂秀祐舉人公廟白河區
下秀祐重興宮
新厝仔武聖殿
永安里永安宮
白河福安宮
湄洲宮
外角仔三官寶殿
下角臨水宮
庄內福呂府
三間厝全安宮
埤仔頭仁安宮
大排竹六順宮
下庄仔女媧娘娘廟
卯舍復興宮新營區
土庫土安宮
王公廟同濟宮
後鎮保安宮
許丑埤寮伽藍廟
下寮仔福安宮東山區
頂窩永威靈殿
三角仔開天宮鹿草鄉
(嘉義縣)
山子腳南陳宗祠
鹿東泰安宮
海豐明安宮
後寮協天宮水上鄉
(嘉義縣)
龍德龍德宮
外溪洲溪安宮

破避官

泰安宮媽祖出巡遶境時,會有「破避官」前導[1][4]。破避官與「報馬仔」同樣是遶境時的前導者,兩者差異據說是報馬仔造型較詼諧,破避官較為正式[1][4]。破避官會穿黃衣白裙,手持馬鞭,腰間會綁上豬腳、韭菜、葫蘆(內裝天上聖母丹藥)[1][4]。馬鞭是用來清除有形與無形的障礙,韭菜則取「久」的諧音,有祝福壽命長久之意[1][4]

而豬腳據說本來是作為破避官的糧食,在遶境結束後烹煮食用[1][4]。但有一次廟方並未烹煮,後來發現生豬腳竟未腐敗,結果被當成聖物[1][4]。廟方目前保有數個豬腳,最久的據說是1960年代遶境時所留下[1][4]。這些豬腳還有驅邪收驚的功效,但要經媽祖三聖筊同意後才能使用[1][4]

註釋

  1. 個人迎請以祭祀圈(59庄社)內信徒優先,且不能請大媽,只能請二媽到七媽其中一尊[1]
  2. 此時臺灣仍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
  3. 在今嘉義縣鹿草鄉後堀村[3]
  4. 同時也是白河大仙寺董事長[1]
  5. 分布於今天的臺南市後壁區、白河區、新營區、東山區,以及嘉義縣鹿草鄉[1]
  6. 市道165號,白河往東山的青葉橋附近[4]

參考來源

  1. 張耘書.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155–166. ISBN 978-986-03-9415-3.
  2. 簡辰全、周茂欽、洪郁程、許書銘. . 臺南縣政府. 2010-06: 52–55. ISBN 978-986-02-3581-4.
  3. 李麗菁.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55–57. ISBN 978-986-04-3024-0.
  4. 張溪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209–214. ISBN 978-986-04-3022-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