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丑埤寮伽藍廟

許丑埤寮伽藍廟位在臺灣臺南市新營區,是「許丑」、「埤寮」兩個聚落的庄廟[1][2][3]。該廟原稱「奠安宮」(奠安堂),該廟所祀神明原為私人奉祀,後來才建廟供大眾參拜[1][3]。除供奉伽藍尊王、玄天上帝、池府千歲外,還有供奉當初捐獻廟地的「許丑公」[1][2][3]

許丑埤寮伽藍廟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南市新營區埤寮里11號
經緯度 23.329771°N 120.317581°E / 23.329771; 120.317581
創建年份 道光二年(1822年)[1]
主神 伽藍尊王、玄天上帝、池府千歲[1]
例祭 三月初三(玄天上帝)
四月初一(伽藍爺)
六月十八(池府千歲)
許丑埤寮伽藍廟正殿
廟前的民眾活動中心,一旁的紅磚建築為舊公厝。

沿革

該廟位在許丑、埤寮之間,許丑在南85線西邊,埤寮在東邊[1]。許丑據說發展比埤寮早,在清朝時為下茄苳泰安宮三十六庄之一[3]。廟中伽藍尊王(伽藍爺)為埤寮陳家私祀,玄天上帝為埤寮沈家私祀(分靈自蘆竹坑,二次大戰後才「落公」),池府千歲為許丑居民所私祀[註 1][1]。據說因許丑、埤寮二庄逐漸聚合,兩邊的居民有了共建廟宇的想法[3]。仕紳許丑對此決定捐出自己的地來蓋廟,而由於他平時樂善好施又捐了廟地,居民便拿他的名字來給聚落命名,並在他去世後刻了神像來奉祀[3]。道光二年(1822年)建廟,當時位置在廟前路中央,名稱一說是「奠安宮」,一說是「奠安堂」[1][2][3]

日治時期大正元年(1912年)有陳樹王、林三元、趙圓聘等人發起募款脩廟[3]。後來因為興築馬路,舊廟被拆除,神像分祀於民宅[1]。一說則是因皇民化運動導致拆廟,且廟地被佔、神像被焚[2][3]

二次大戰後,當時的埤寮里里長趙材木於民國42年(1953年)倡議重建,在現今廟址上蓋起了「公厝」型的廟宇[1][3]。民國75年(1986年)廟名改為「伽藍廟」,同年有改建之議[3]。民國78年到80年(1989年─1991年)蓋起大廟,而公厝建物則遷到廟南,改做倉庫[1][3]

許丑公

許丑公神像

許丑據說是清嘉慶年間被聘來看管「大埤」(埤寮埤,現為天鵝湖公園)的外地人,之後在大埤西邊定居開墾,該地即現在的「許丑」[1]。除了許丑這個地名以外,並沒有親戚後人(據說他終身未娶)和其他遺跡留下[1]

許丑成神的時間,伽藍廟沿革誌與《新營市誌》皆載為道光二年(1822年)[1]。黃文博認為此時許丑可能尚在人世,或許是在清末、日治的時候才成神[1]

許丑公神像分大小兩尊,小尊者是原本所雕塑的神像,據說在興建大廟時被某名家住「竹圍後」[註 2]的國中生從臨時神壇偷走,廟方遂雕刻另一尊神像[1]。一年後該名國中生到「鐵線橋」[註 3]再次犯案時被抓到,警方在他家二樓發現100多尊神像[1]。公告招領時,因許丑公造型特殊,而被廟方認出領回[1]

另外許丑公沒有特定千秋日,但廟方會在過年、清明、中元節時準備菜飯祭祀[1]

註釋

  1. 一說是仕紳許丑的「家堂佛」[2]。另一說是許丑當地趙姓人家所供奉[3]
  2. 在今後壁區竹新里。
  3. 原新營區鐵線里,現為五興里。

參考來源

  1. 黄文博. . 臺南縣政府. 2009-03: 30–34. ISBN 978-986-01-7700-8.
  2. 李麗菁.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106–107. ISBN 978-986-04-3024-0.
  3. 張溪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147–149. ISBN 978-986-04-3022-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