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埃及关系

中国-埃及关系,简称中埃关系,双方正式外交关系建立于1956年5月30日[2],时任总理周恩来与任期内三次访问埃及[3],而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穆尔西亦曾数次访问中国。穆尔西倒台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的军政府的强力支持者之一。

中国-埃及關係

埃及

中國
外交代表機構
埃及駐華大使館中國駐埃及大使館
外交代表
大使 穆罕默德·巴德里[1]大使 廖力强

历史

1964年,中国代表团访问阿联,周恩来纳赛尔陈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華民國在1934年於被英國控制下的埃及設立領事館[4]到了1942年6月,中華民國正式向埃及王国派駐公使。1943年11月,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蒋中正赴开罗参加开罗会议,并与英美等国共同发表开罗宣言

1950年11月30日,埃及王国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上谴责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伍修權等提出的「美國侵略台灣案」[5]。1956年5月16日,埃及與中華民國斷交并于同年5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埃及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前奏是1955年4月召开的万隆会议,在会议期间,周恩来纳赛尔多次交换意见,并相互设宴招待对方代表团,双方商定,两国将从贸易开始,逐步实现关系正常化[6][7]

当时由于西方大国不满埃及的纳赛尔政权通过捷克向苏联购买武器,英国向赫鲁晓夫施压,而当时赫鲁晓夫奉行主张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的“三和政策”[8],苏联及西方经过协商,联合国可能对中东实行全面武器禁运。这使得埃及与1956年5月16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5月30日双方正式发表联合公报建立外交关系。首任驻埃及大使为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的陈家康[7]

1956年10月爆发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中,中國坚决支持埃及,取得了埃及的好感。

中苏交恶后,由于需要依靠苏联以对抗以色列,埃及附和苏联一同批判中國,使得双方关系陷入僵局,但纳赛尔还是向中方表示希望能谅解其处境。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造反外交”的影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处境及声望急剧下降,直至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國才渐渐争取到阿拉伯国家的好感。但埃及需要苏联的军事装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埃及的关系发展始终有限。[7]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质上向埃及提供了包括1000万美元现汇、10万吨小麦及3万人份的军事装备的无偿援助,使得两国关系大幅提升。[7]

改革开放后,双方关系更是大幅提升,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战略合作全面发展。1999年,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而自2007年1月27日起,两国互相免持签证。[2]

經貿關係

2011年,埃及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五大贸易伙伴,2012年为第四大。[9] 2013年,双方贸易额达102.13亿美元。中国從埃及进口原油、液化石油气及大理石等,而埃及则從中国进口纺织品和机电产品等。[2]

参考文献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4).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4-03 [2014-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8).
  3. .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2004-01-18 [2010-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8).
  4. . 中華民國88年外交年鑑. [2016-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1).
  5. . 紐約發拉星草場: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1950-11-30 [2015-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4) (中文(繁體)‎).
  6. 时延春.中东建交潮与周恩来.《世界博览》.p50.
  7. 林欣秀.中國與埃及雙邊關係之研究─中國國家利益視角(1981-2009).20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国立政治大学
  8.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唐玉琴.赫鲁晓夫的对外战略及其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7.11.p157-159.
  9. . allafrica.com. 2012-12-09 [201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8).

参见

  • 埃及外交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