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老街

馬公市中央老街澎湖群島開發最早的市街,最遠追溯至宋、元時代,就有少數的閩南居民居住,人口聚集多了之後,就共同在窪地的頂端挖了一口大井(俗稱「四眼井」)。中央街舊稱為「大井街」,清朝將澎湖納入版圖後,軍隊的消費性需求增加,天后宮附近才逐漸出現店家,和原在天后宮前的「魚市」形成了馬公的「街市」。雍正乾隆左右,商人在台灣廈門之間貿易,並出售在馬公市無法生產的民生商品,而組成了「台廈郊」,其成員通稱為「街內」郊戶。由於有這些郊舖和販賣本地生菜、魚肉等土產的一些「街外」舖面,中央街一帶的所謂「七街一市」,處理台閩來往商務的「台廈郊」商會也在此成立,並於清光緒元年設會館於水仙宮,更強化了中央街地區宗教、商業及社會組織的中心地位。

中央街景

日治時期

澎湖1926年自高雄州分出成澎湖廳。將中央街重新略作規劃後,更成為馬公商業中心。

戰後初期

中央街區繁榮依舊,當時俗稱為「馬公的西門町」,之後施行馬公市都市計畫,開闢多條寬敞道路及規劃多處商業區,隨著北辰更新區的開發,其中心地位逐漸被取代,至六十年代,中央街內傳統商業交易,呈現出哀頹沒落的夕陽景象。

西元1983年將中央街劃定都市計劃保存區,西元1991年將保存區變更為「中央街文化風貌特定專用區」。西元1993年中央街居民成立「澎湖第一街振興協會」,西元2001年、2002年獲得離島建設基金補助經費得以進行建設。

相關條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