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韻

中華新韻二十世紀北京官話為主體之現代標準漢語逐漸形成以後,依照其音韻結構所整理出之韻母分類,可用於詩詞創作。一般都承襲自十三轍,唯其分部疏密略有不同。目前流通數種不同時期制定的版本,內容有不少差異。

1941年「十八韻」版本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定的《中華新韻》,以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所公佈的「國音常用字彙」為讀音依據,把可以通押的韻劃分作十八部[1]。此版本於1941年10月10日公佈,通稱作「十八韻」。

名稱對應之注音符號對應之漢語拼音名稱對應之注音符號對應之漢語拼音
一麻a, ia, ua 十模u
二波o, uo 十一魚ü
三歌e 十二侯ou, iu
四皆ie, üe 十三豪ao, iao
五支-i 十四寒an, ian, uan, üan
六兒er 十五痕en, in, un, ün
七齊i 十六唐ang, iang, uang
八微ei, ui 十七庚ㄥ、ㄧㄥ 、(ㄨㄥ)eng, ing , (weng)
九開ai, uai 十八東ㄨㄥ、ㄩㄥong, iong

讀音為「翁」(ㄨㄥ weng)者為庚韻,以ㄨㄥ為韻母而有其他聲母者,如東(ㄉㄨㄥ dong)為東韻。

與傳統十三轍相比,梭波轍、中東轍被一分爲二,衣七轍被分作四韻,兒化韻則沒有處理。

1979年「秦韻」版本

秦似於1979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其編著的《现代诗韵》,把傳統十三轍稱作「韻部」,部份韻轍再細分,稱爲「韻目」。連同與十三轍的對照,表列如下。[2]

十三轍秦韻韻部秦韻韻目對應之漢語拼音
發花轍花部花韻a, ia, ua
梭波轍歌部歌韻e
波韻o, uo
乜斜轍些部些韻ie, üe
姑蘇轍姑部姑韻u
衣七轍衣部衣韻i, -i, (er)
居韻ü
懷來轍開部開韻ai, uai
灰堆轍飛部飛韻ei, ui
搖條轍高部高韻ao, iao
由求轍收部收韻ou, iu
言前轍山部山韻an, uan
天韻ian, üan
人辰轍根部根韻en, in, un, ün
江陽轍方部方韻ang, iang, uang
中東轍東部東韻ong, ueng, iong
聲韻eng, ing

2005年「詩詞學會」版本

中華詩詞學會於2005年5月頒佈,共分十四韻。[3]

名稱對應之注音符號對應之漢語拼音名稱對應之注音符號對應之漢語拼音
一麻a, ia, ua 八寒an, ian, uan, üan
二波ㄛ、ㄜo, e, uo 九文en, in, un, ün
三皆ie, üe 十唐ang, iang, uang
四開ai, uai 十一庚eng, ing, ong, iong
五微ei, ui 十二齊ㄧ、ㄩ、ㄦi, ü, er
六豪ao, iao 十三支-i
七尤ou, iu 十四姑u

與傳統十三轍相比,只有衣七轍的-i韻(即zhi、chi、shi、ri、zi、ci、si這七個音節的韻)被劃分開來,其餘皆與十三轍相同。

學會發佈時,說明他們的釐定重點有:[3]

  • e、o 同韻——它們其實是一個韻母,只是與不同的聲母相拼時,才造成了讀音的微小差別。
  • eng、ong 同韻——韻母 ong 的使用,只是《漢語拼音方案》的特殊處理。從音韻學角度上,ong、iong 的韻腹都不是 o,而是 e,即應為 ueng、üeng,其韻身都是 eng 。
  • ie、ue 的韻身不是 e,而是 ê ——寫成 e 只是《漢語拼音方案》為了簡便而為之。因此 ie、ue 不應與 e 同韻,而應自成一韻。
  • an、en 不同韻——現今有些地方方言中,它們的讀音還相近,但普通話中已明顯的區別出來了。
  • en、eng 不通押——普通話中,它們的讀音差別是非常明顯的,不能通押。

比較

下表是傳統十三轍、1941年的十八韻、1979年的秦韻,以及2005年詩詞學會十四韻的比較:

漢語拼音十三轍十八韻秦韻韻部秦韻韻目十四韻
ong, ueng, iong中東十八東東部東韻十一庚
eng, ing十七庚聲韻
ang, iang, uang江陽十六唐方部方韻十唐
ei, ui灰堆八微飛部飛韻五微
i衣七七齊衣部衣韻十二齊
er六兒
-i五支十三支
ü十一魚居韻十二齊
u姑蘇十模姑部姑韻十四姑
ai, uai懷來九開開部開韻四開
en, in, un, ün人辰十五痕根部根韻九文
an, uan言前十四寒山部山韻八寒
ian, üan天韻
ao, iao搖條十三豪高部高韻六豪
o, uo梭波二波歌部波韻二波
e三歌歌韻
ie, üe乜斜四皆些部些韻三皆
a, ia, ua發花一麻花部花韻一麻
ou, iu由求十二侯收部收韻七尤

註釋

  1. 見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華新韻」條的釋義
  2. 朱光環、菡萏:《現代漢語新韻》,頁23、24(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年)
  3. 見中華詩詞學會:〈中華新韻〉,刊於《中華詩詞》2004年第5期

參閲

  • 十三轍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