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紙漿

中華紙漿,為台灣紙漿紙品加工製造為主要業務的企業,主要產品有短纖闊葉樹紙漿、文化用紙、紙板與特殊紙。目前於大中華區共有四座生產基地,包含花蓮廠、久堂廠、台東廠與廣東鼎豐廠。其母公司為永豐餘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中華紙漿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類型上市公司
股票代號臺證所1905
統一編號94025264
成立1968年
代表人物
總部 臺灣臺北市重慶南路2段51號12樓
产业紙品加工業化學肥料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
產品加工品化學肥料化工製品
營業額220億元台幣(2016年)
主要部門生產本部(久堂廠、台東廠、花蓮廠)
營業本部(紙與紙板部、特紙部)
母公司永豐餘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子公司廣東鼎豐紙業有限公司
肇慶鼎豐林業有限公司
華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光華肥料有限公司
网站http://www.chp.com.tw/

沿革概略

1968年7月5日,以新臺幣2億元之股本成立。

1968年10月30日,花蓮廠破土動工,並於1969年底開始試車

1970年4月4日,花蓮廠正式開工。

1974年10月15日,協助象牙海岸共和國以該國木材在花蓮廠製造漂白紙漿。

1975年2月7日,公司已發行的股票臺灣證券交易所批准後,在交易所公開掛牌交易

1976年12月7日,轉投資成立印尼永吉紙業公司

1980年12月31日,年產量12萬噸之紙漿廠試車完成。

1982年3月31日,出售年產量10萬噸漂白紙漿之工廠設備予印尼永吉紙業公司。

1990年8月18日,轉投資成立大陸廣東省廣東鼎豐紙業有限公司

2006年4月1日,轉投資成立廣東省肇慶鼎豐林業有限公司

2000年9月8日,公司股票全面轉換為無實體發行

2008年12月8日,轉投資成立永豐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

2012年10月1日,與永豐餘紙與紙板事業部完成合併,落實林漿紙一貫整合。

2014年,花蓮廠成立「氫能源示範基地」。 廣東鼎豐紙業有限公司擴建年產5萬噸生活用紙產線,於2016年9月底正式生產。

2015年,中華紙漿第一本CSR報告書發行。

2016年,中華紙漿獲頒「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綠色領導獎」。

2017年,子公司肇慶鼎豐林業有限公司所屬之林地,正式通過大陸SGS認證,取得FSC(森林監督委員會)之FM/CoC 證書。
榮獲台灣企業永續獎、綜合績效獎TOP50、永續報告獎銅獎

2018年,廣東鼎豐紙業有限公司受讓深圳市經綸紙品有限公司。全產品導入無螢光製程,成功開發吸管紙(益利吸)及無螢光文化用紙。

產品簡介

中華紙漿依產品別,共分為五大事業群:特殊紙事業群、紙漿事業群、紙與紙板事業群、特化材料事業群,及農林事業群。產品內容如下:

  1. 漂白闊葉樹紙漿(LBKP):為造紙主要原料。
  2. 銅版紙類(Art Paper):海報、月曆、雜誌、書冊、型錄、雜誌等。
  3. 道林、模造紙類(Woodfree):教科書、叢書、產品說明書、工商日誌、萬用手冊內頁、簿冊、雜誌及宣傳單等。
  4. 紙板類:應用於撲克牌、吊牌、卡片、書籍之封面及化妝品、電子組零件、鞋盒、糕點、餅乾等包裝盒用。
  5. 環保認證紙類(FSC)。
  6. 其他特殊用途紙類:各等級紙管紙、標籤及膠帶用產品系列、各產業包裝用紙如醫療用紙、食品包裝用紙、光學襯紙及裝潢建材基紙系列產品。
  7. 農林產品:肥料與土壤改質劑。
  8. 特化材料:主要生產銷售液鹼、鹽酸、亞氯酸鈉、次氯酸鈉等。

營運與生產基地

  • 台北全球總部
  • 銷售服務據點
  1. 台北分公司及國際貿易處
  2. 台中分公司
  3. 台南分公司
  4. 中國紙張部香港代表處(經綸全訊(香港)有限公司)
  5. 中國紙張部深圳代表處
  6. 中國紙張部上海代表處
  • 生產基地
  1. 久堂廠(高雄大樹)
  2. 台東廠(台東台東市)
  3. 花蓮廠(花蓮吉安)
  4. 鼎豐廠(廣東肇慶)

產能狀況與生產能力

  • 大中華地區生產基地:

台灣地區生產基地包含花蓮廠(漿紙一貫廠)、久堂廠(特殊紙廠)及台東廠(再生環保紙廠),紙漿年產能為25萬噸,文化用紙年產能為60萬噸,特殊用紙年產能為10萬噸。其中紙漿90%用於製造文化用紙、10%外銷。

中國大陸生產基地為廣東鼎豐廠(林漿紙一貫廠),紙漿年產能為12萬噸,家庭用紙年產能為5萬噸。

  • 近期重要投資:

公司投資台灣久堂廠200萬美金進行設備轉換,將4,000噸文化用紙產能轉移成2,500噸膠帶用紙產能,2015年11月已完成設備轉換,2016年1月已生產銷售。

公司為配合永豐餘衛生紙部門於中國大陸華南市場之布局,於中國大陸鼎豐廠購置2台新衛生紙機,此添購可為目前年產能增加5萬噸,已於2016年7月投產。

參考文獻

  1. . [2016-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4).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