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
人的本性(英語:),简称人性,是一个概念,指的是基本的性情和特征——包括思想、感觉和能动性——人是被认为有本性地[1][2][3][4]。这个术语经常被用来指人类的本质,或者它“意味着”存在人类。这种说法已被证明是存有争议的,因为对于这种本质是否实际存在存在争议。
有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包含所有正义性的人类价值观。以人为本,也包括对“人”个体的尊重,无论国家功能机器还是社会资源对于“人”的不可凌驾性,不走極端路線。通常所说的“人性”,也指同情心與同理心,是隶属于人性这一定义中的分支。但人性中的不受歡迎的性質,應該也屬於人性的一部分卻多被刻意忽略掉,這能看出人普遍的良好期望。
关于人性的问题,一直是学术上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但是大部分人相信人性的存在,相信这是一种人类的特有标签。区别于“人格”。
人性,作為人類特性解釋者,很有可能需要一並研究心和腦的功用,即思想和心態等範疇中的普遍存在,又歷久不衰的特質特性。
现代社会学定义
现代社会学家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所以只有一种人性。不論殺人魔或慈善家,都具有相同的人性。这是不同民族之间能够交流、达成理解的前提。但根据对婴儿反复实验,显示人性是进化的结果,与生俱来的有:由于祖先生存的险恶环境衍生的对生存需要,对胜利的渴望,以及对与自己相似伴侣的渴望,对同类间自己地位的关心,由于始前人类的习惯和同理心对还有同类帮助的冲动。从人脑的结构来看这些都直接对前额叶造成影响,但可以被出生后的记忆和周围事物所改变。 另有說;個別受後天影響的「人性」應分開稱作「個人人性」(個性),或這人或這群、族、片土地上的等等人的人性特質,以作有別於「人類人性」(方便哲學或人類學等課題上的研究總稱人性human nature之用)的解釋。
中国文化的定义
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大致有四种观点:
其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所以无产阶级有一个人性,资产阶级有另一个人性。这两种人性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解决。
(西方谚语):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为人性向善,所以民主是可能的。
参考资料
- "human natur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Inc. Retrieved 21 June 2020.
- Duignan, Brian, and Emily Rodriguez, eds. [2009] 2018. "Human na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human na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ictionary.com. Random House Inc. 2020. Retrieved 21 June 2020.
- "human na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2020.
- 孟轲. .
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 扬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