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門

仁和門臺灣府城的東外城的南門,為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張丙之亂平息後,在大東門外所加建的東外城三座城門之一[1][2],其名稱是因為通往仁和里而來[3]。仁和門位於東外城南邊,在現在的光華街上,接近正城城垣邊[3]

臺南仁和門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登錄類別城門
位置臺南市光華街225號對面
建成年代道光十六年(1836年)

二次大戰後仁和門仍在,但約在1963年左右時臺南市議會建議拆除;臺南市政府則認為仁和門為古蹟,將該提議呈報臺灣省政府核示,當時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石暘睢亦主張保存[3],後來該城門在臺南市市長林錫山任內遭到拆毀。

參見

參考文獻

  1. 大東門外街詞條,http://placesearch.moi.gov.tw/search/place_list.php?id=37105,《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5B%5D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 . [2012-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2).《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 連景初. . 《臺南文化》 (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1967-03-31, 9 (1): 46、4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