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納·科曼

他納·科曼泰語皇家音譯1914年5月9日-2016年3月3日),泰國外交官、政治家,曾於1959年至1971年期間擔任泰國外交部部長,於1979年至1982年期間擔任民主黨主席,並於1980年至1982年期間兼任泰國副首相。他是其中一位創始人。

他納·科曼
他納·科曼(攝於1961年)
泰國副總理
任期
1980-1982
泰國外交部部長
任期
1959年-1971年11月17日
前任旺·威泰耶康親王
继任他儂·吉滴卡宗
民主黨主席
任期
1979年-1982年
前任社尼·巴莫
继任披猜·拉达军
个人资料
出生(1914-05-09)1914年5月9日
 暹羅曼谷
逝世2016年3月3日(2016歲-03歲-03)(101歲)
 泰國曼谷
国籍 泰國
政党民主黨
配偶茉莉·科曼
母校易三倉學校巴黎大學
宗教信仰上座部佛教

生平

他納在1914年5月9日生於曼谷[1],出身自暹羅一個華裔家庭。他的父親既是暹羅第一家法學院的畢業生,也是暹羅大理院的法官。他納曾經在曼谷易三倉學校就讀,其後前往法國波爾多就讀當地一家高中。高中畢業後,他獲得暹羅外交部的獎學金,在波爾多和巴黎繼續升學,首先於1939年在巴黎高等國際研究學院(IHEI)和巴黎政治學院考取學位,然後於1940年在巴黎大學獲頒法學博士學位[2][3]

他納在泰國改稱暹羅後學成歸國,身為外交部獎學金得主,他必須前往外交部工作[4]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1941年奉派東京,擔任泰國駐日大使館二等秘書[5][lower-alpha 1],直至1943年為止[6]。在此期間,泰國在1941年底決定停止與日軍的戰鬥,並准許日軍在泰國通行和把泰國當作攻擊英屬緬甸馬來亞的基地,令泰國加入二戰當中軸心國的一方。然而他納對此並不同意,還加入了抵抗日本人,並獲得英國136部隊和美國戰略情報局支援的「自由泰人運動[4][7]。1945年2月時,他是東南亞盟軍司令部駐錫蘭康提秘密代表團的團員[6]

二戰結束後,他曾經擔任包括泰國駐美國大使館代辦、泰國駐印度大使館代辦在內的數項外交職務[6]。他於1950年在紐約市當選聯合國亞洲和遠東經濟委員會(亞遠經委會)主席[8],隨後在1952年至1957年期間擔任泰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9],並於1957年升任泰國駐美大使。到了1959年2月10日,以當時作風專制的總理沙立·他那叻為首的泰國政府任命他納為外交部部長[4];他在外交部部長任內主要的貢獻是促進東南亞的區域和解與合作[10]。他在1962年3月與美國國務卿迪安·臘斯克簽署了一份聯合公報,為美國使用泰國的軍事基地支援美國在越南和老撾的作戰鋪路。在這份公報中美國承諾會支援泰國,就泰國共黨潛在的進攻提供軍事援助,是為《臘斯克-他納協定》。雖然這只是一份非正式的協定,不過泰國方面認為這是一份雙邊協議[11][12]。在地區合作方面,他在1960年代曾經推動過東南亞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ASA)的建設[13],參加過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會談[14],還在調解馬來西亞印尼之間的衝突這方面發揮關鍵的作用。他納積極參與的籌備工作,後來為了向他的努力致敬,各國代表決定在曼谷發表《東盟宣言》[10]。他在1967年8月8日代表泰國和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和菲律賓外長在曼谷泰國外交部大樓簽署《東盟宣言》,正式宣告東盟的成立[15]

1968年美國總統林登·詹森宣布將借助談判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議和,引發泰國政府內部對泰美關係前途的分歧。當時他納認為美國即將退出東南亞,所以閣僚要構思新的辦法,與時任總理他儂·吉滴卡宗認為泰國應該和菲律賓大韓民國等國結盟對抗共產黨的看法相左[16]:239-240, 242。同時他也主張泰國應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邦交。結果他在1971年11月他儂發動政變的時候被免去外交部部長的職務[10]。他納與傳媒的關係欠佳,而他儂也沒有說明過撤換他納的原因[13],不過有說這和他主張泰國和北京政府建交一事有關[10]

被免去外長一職後,他納在1975年開始擔任泰國亞洲理工學院校董會主席,至1996年卸任,他在任內推動了學院的擴展,穩定了學院的財政。他也在1979年投身國內政壇,擔任民主黨主席,至1982年為止。他也曾經在1980年至1982年期間兼任炳·廷素拉暖政府的副首相。[8]他在1982年退出政壇[10],並於2014年慶祝其100歲壽辰[4]。他納在2016年3月3日在曼谷逝世,時任泰國外交部長敦·帕馬威奈和他生前的同僚都稱讚他是一個有遠見的外交家,在擔任外交職務、政府職務和黨職期間捍衛了國家的利益,對國家建樹良多,值得尊敬[15]。他的葬禮以佛教儀式進行,遺體則在葬禮後火化[17]

個人生活

除了泰語,他納還會說一口流利的法語,並在出使印度期間磨練了自己的英文水平[13]。他的妻子茉莉(Molee)是新加坡開埠初期的華人社群領袖、商人、原暹羅駐新加坡總領事陳金鐘的孫女[18][19]。兩人育有三名子女和四名孫子女,三名孩子當中有兩人在他納逝世的時候仍然在世[20]

榮譽

殊勳

備註

  1. 一說一等秘書[6]

參考資料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他納·科曼
  1. สิริลักษณา คอมันตร์. พิมพ์ครั้งที่ 1. กรุงเทพฯ: เอมี่ เอ็นเตอร์ไพรส์. 2010: 60. ISBN 9789744018243 (泰语).
  2. Candee, Marjorie Dent (编). . New York: H. W. Wilson Company. 1958: 226. ISBN 978-0-8242-0124-1.
  3. . The Hoya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1968-10-24: 3.
  4. Atthakor, Ploenpote. . Bangkok Post (The Post Publishing). 2016-03-05: 9 [2016-07-03].
  5. . The Nation (Bangkok: The Nation Multimedia Group). 2016-03-04 [2016-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6. Stowe, Judith A. . London: C Hurst & Co. 1991: 377. ISBN 978-0-8248-1393-2.
  7. Reynolds, E. Bruce. . Cambridge Military Histo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521-83601-2.
  8. . Bangkok: 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6-03-03 [2016-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7).
  9. . New york: Permanent Mission of Thailand to the United Nations. 2015 [2016-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7).
  10. Liow, Joseph Chinyong; Leifer, Michael. . Oxon: Routledge. 2014-11-20: 370 [2016-02-14]. ISBN 978-0-415-625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11. Smith, Louis J.; Herschler, David H.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I. Washington, D. C.: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3: 181–182 [2016-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2).
  12. Kislenko, Arne. . Jensen, Richard; Davidann, Jon; Sugita, Yoneyuki (编). . Perspectives o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estport, CT: Praeger Publishers. 2003: 224. ISBN 0-275-97714-5.
  13. Faulder, Dominic. . Nikkei Asian Review (Bangkok: Nikkei Inc.). 2016-03-04 [2016-07-04].
  14. . Pittsburgh Post-Gazette (Bangkok: Associated Press). 1961-03-26: 6 [2013-05-29].
  15. Wong-Anan, Nopporn; Kamjan, Chananthorn. . Bangkok Post (The Post Publishing PLC). 2016-03-05: 1 [2016-07-04].
  16. D. R. SarDesai. .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2010. ISBN 978-0-8133-4434-8.
  17.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Bangkok: Associated Press). 2016-03-04 [2016-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18. . The Natio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Limited. 2016-03-03 [2016-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5) (泰语).
  19. 谢燕燕. . 联合早报 (新加坡报业控股). 2014-03-30: 6.
  20. Paddock, Richard C. . The New York Times (Bangkok). 2016-03-08: B15 [4 Jul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
  21. (PDF). ราชกิจจานุเบกษา 74 (ตอน 115 ง ฉบับพิเศษ). สำนักพิมพ์คณะรัฐมนตรีและราชกิจจานุเบกษา: 24. 1959-12-16 [2016-07-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泰语).
  22. (PDF). ราชกิจจานุเบกษา 77 (ตอน 102 ง ฉบับพิเศษ). สำนักพิมพ์คณะรัฐมนตรีและราชกิจจานุเบกษา: 22. 1960-12-14 [2016-07-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泰语).
  23. (PDF). Kuala Lumpur: Bahagian Istiadat & Urusetia Persidangan Antarabangsa. 1962 [2016-07-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2-14) (马来语).
  24. (PDF). ราชกิจจานุเบกษา 83 (ตอน 58 ง ฉบับพิเศษ). สำนักพิมพ์คณะรัฐมนตรีและราชกิจจานุเบกษา: 5. 1966-07-08 [2016-07-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泰语).
  25. (PDF). ราชกิจจานุเบกษา 74 (ตอน 39 ง ฉบับพิเศษ). สำนักพิมพ์คณะรัฐมนตรีและราชกิจจานุเบกษา: 24. 1968-05-20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10) (泰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