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泛指中国大陸於1970年代末期“拨乱反正”时期开始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流),是中国大陸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為1980年代中國大陸的文學思潮的主流。[1][2]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為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中国大陆社会有广泛影响。

开端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匯報》上发表的小说《伤痕》。当时评论界认为《班主任》主要价值是揭露“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内伤”,有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3]卢新华的小说《伤痕》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4]

发展

伤痕文学早期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一般认为最早问世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是莫应丰出版于1979年的《将军吟》。周克芹描写农村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的《芙蓉镇》也是此类主题的代表作。这些作品许多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

代表人物和作品

评价

  • 正面评价:伤痕文学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轨道;它摆脱了“假、大、空”,使文学重新回到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而强调了感情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三突出”模式的脸谱化人物作出强烈比照。
  • 负面评价:伤痕文学作品也有明显的不足。当年许多作品有的因情节离奇、有的因片面渲染鲜血淋淋而引起过争议和非议。


参见

參考文獻

  1. . news.ifeng.com. [2019-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2. . www.bbc.co.uk. BBC中文网. [2019-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1) (中文(简体)‎).
  3. 金汉:《中国当代小说史》,198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
  4.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2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