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嚭
簡介
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父親伯郄宛,是楚王左尹,後來被楚国令尹(國相)囊瓦(子常)所殺,並族滅。伯嚭逃難到吳國,得到吳王寵信,屢有升遷,直至宰輔。伯嚭任吳國太宰,貪財好色。吳國擊敗越國時,越卿文種帶著美女珍寶,偷偷獻給伯嚭,伯嚭收受了賄賂。後來伯嚭竭力勸說夫差受降,使得勾踐免於一死。伯嚭陷害伍子胥,伍子胥被迫自刎而死。
前473年,越王勾踐再次率師伐吳。夫差自殺後,越王勾踐進入姑蘇城,上據吳王舊宮,百官稱賀,伯嚭也在朝列中,自以為以前曾於勾踐有周全照顧之功,因此面有得色,向勾踐拜賀。勾踐以“不忠於其君,而外受重賂,與己比周(與越國勾結)”誅殺之[1]。但根据《左传》,伯嚭非但没有被越王勾践杀死,而且还做了越国的太宰;前471年,鲁国季孙肥曾贿赂伯嚭[2]。
孔子弟子子貢評論他是:“『太宰否』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
在今天的中國江浙一帶,多有用“伯嚭”來形容某一類人(多為貶義)。如作爲春秋時期吳國核心區域的蘇州、無錫地區便有將惡人、奸佞之徒稱呼為“伯嚭”的説法。在寧波話中“伯嚭”指花言巧語、誇誇其談、好說假話騙取私利的人[3]。金華話中“伯嚭”指善吹牛、愛說空話的人[4]。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