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领

佐领,或稱牛彔牛錄满语穆麟德niru),满语音译,niru 意為「大箭」 ,為清朝八旗當中的基本單位。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定三百人為一牛彔。

佐領之長官,滿語音譯為牛彔額真满语穆麟德niru ejen),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改稱牛彔章京順治年間定漢譯亦稱為佐領,品秩為四品。「牛彔」在早期女真語中,意為「大箭」,後來演變為「額真」,意為「主人」。「牛彔額真」即「箭主」,組長之意。乾隆年間改定武職正從品級,旗分佐領定為武職正四品;包衣佐領定為武職從四品。

沿革

原为女真族早期兵农合一的临时性组织形式。《滿洲實錄》载:「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在狩獵時,將每十個人編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出一位首領,而这九名組員必須各送一隻箭給首領,小組被稱為「牛彔」(niru ,意為「大箭」)。所以牛彔就成為兵制的單位,其首領稱為「牛彔額真」。

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努尔哈赤为适应统一女真各部的军事需要,沿用此种旧称,把它改造为大型、固定、有严格纪律的统属关系的新型组织。邻近女真部落,有挟丁口来归者,亦编为牛彔。牛彔不断编设,并以容纳同血缘或同地缘的人。后来规定三百人编为一牛彔,作为基本的户口和兵籍单位。皇太极时,又改为二百人。清兵入关前,八旗牛彔统计为五百八十三,又分牛彔二十八。

顺治十七年(1660年),牛彔,譯為「佐」,故改稱「牛彔額真」为漢語,譯為「佐领」,时满洲三百一十九,又半分牛彔十四;蒙古一百三十;汉军二百零六,又半分牛彔三。八旗牛彔统计共为六百六十四个。

蒙古地区的“苏木”即是佐领。

參考資料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