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惠俊
余惠俊(英語:,1954年6月23日-),生於香港,他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是一位業餘的天文學家。曾任多屆香港天文學會副會長,現任該會掩星組組長,香港觀天會顧問。推動香港及中國掩星[1]、月閃(流星體撞撃月面的月球瞬變現象)觀測工作,成立香港首個天文網絡 Astro-Net[2][3],推動利用導航衛星輔助掩星的計時及定位技術[4]。他訂定各種天文名詞翻譯準則,包括:彗星中文譯名準則[5][6][7][8]、流星雨中文譯名準則[9][10]、恆星及系外行星中文譯名準則[11]、小行星命名及中文譯名準則[12]、增補中國恆星名稱準則[13]。
他也是《香港天文》智能手提電話應用程式資訊編輯,發佈地區性的天文資訊,對天文推廣作出貢獻。
天文工作
掩星
掩星組1988年成為國際掩食計時協會(IOTA)東南亞月掩星資料分發及收集中心。
1991年起為香港天文學會組團前往海外觀測日全食[14][15][16][17][18][19]日環食內行星凌日及其它與掩星有關的觀測活動。
為小行星掩星觀測軟件 Occult Watcher 進行中文化。
流星
推動流星、流星雨的視頻觀測[20],為香港提供流星雨的本地預報,提供主要的流星雨未來(2018年至2050年)在香港出現的概況[21]。
2017年12月,國際流星組織流星雨日曆[22]決定由2018年起,採用香港天文學會 ZHR 的中文譯法[23]及「流星雨中文譯名準則」為流星雨標準中文譯名。
參考資料
- 香港業餘天文學會《學術論文集》1989年5月,第34至39頁
- 香港業餘天文學會《學術論文集 II》1991年11月,第81至85頁
- . [201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 香港業餘天文學會《學術論文集 III》1994年8月,第82至83頁
- . [201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 香港天文學會《會訊》(第三十九屆第四期),第25至29頁
- 香港太空館《彗星》,第三版(2014年4月)第48至55頁
-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天文館期刊》,第六十四期(2014年5月)第8至11頁
- . [201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0).
- 香港天文學會《會訊》(第四十四屆第二期),第8至13頁
- . [201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 . [201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
- . [2018-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 香港天文學會《印度及泰國日全食觀測》1995年10月
- 香港天文學會《歐洲日全食觀測》1999年8月
- 香港天文學會《日全食在中國》2008年6月
- 香港天文學會《會訊》(第三十四屆第六期)
- 香港天文學會《09日全食在中國》2009年6月
- 香港天文學會《會訊》(第三十五屆第五期)
- 香港太空館《彗星》,第三版(2014年4月)第74至80頁
- 香港天文學會討論區《掩星組文件》ID 9836 獅子座流星雨,ID 9767 獵戶座流星雨,ID 9715 英仙座流星雨,ID 9680 寶瓶座η流星雨,ID 9572 象限儀座流星雨,ID 9562 雙子座流星雨
- 國際流星組織《2018流星雨日曆》中文版 2017年12月
- . [2018-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4).
- 科學出版社《中西對照恆星圖表》伊世同編繪(1981年)
- 地圖出版社《全天星圖 2000.0》伊世同編繪(1982年)
- 香港天文學會討論區《掩星組文件》ID 5359
- 香港天文學會討論區《掩星組文件》ID 5233
- 香港天文學會討論區《掩星組文件》ID 5400
- 香港天文學會討論區《掩星組文件》ID 5093
- . [201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 . [2018-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 MPC/MPO/MPS Archive MPC 106501. Minor Planet Center. 5 October 201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