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列亞斯拉夫條約

佩列亞斯拉夫爾條約》(俄語:烏克蘭語),是俄羅斯烏克蘭(「小俄羅斯」)兩國結盟時在1654年簽訂的條約。哥薩克酋長國是17世紀時烏克蘭中部地區的烏克蘭國家前身的雛型,當地曾經是基輔羅斯的領土,在基輔羅斯受蒙古入侵而滅亡後分裂成幾個部份;東北部羅斯成為殘餘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大公国和繼承國莫斯科公國,而西部羅斯成為殘餘的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王國後來被波蘭立陶宛聯邦併吞而滅亡,南部地區被蒙古金帳汗國併吞,在蒙古消亡後又有鄂圖曼土耳其的勢力,在17世紀赫梅爾尼茨基起義後烏克蘭中部的蓋特曼政權以及哥薩克人和哥薩克酋長國拒絕接受波蘭貴族的控制。波蘭強迫西烏克蘭改信天主教,因此烏克蘭經常與波蘭聯邦發生衝突,西部烏克蘭的利維夫等地最終被併吞成為小波蘭的一部份,而南部邊界又被當時強大的鄂圖曼土耳其侵犯,中部烏克蘭的蓋特曼政權要求改為加入文化相同的俄羅斯基督教東正教派,最終哥薩克議會於1654年在佩列亞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城市與莫斯科沙皇簽訂通過《佩列亞斯拉夫條約》兩國結盟共談抵抗波蘭的入侵,烏克蘭加入莫斯科公國效忠俄羅斯沙皇,此後300多年烏克蘭的文化逐漸和俄羅斯統一。 [1][2]

历史系列条目
乌克兰历史
蓋特曼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的信戰勝波蘭軍隊的消息,1648年6月8日。

簽訂

莫斯科國使團來到會場後,哥薩克軍蓋特曼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當眾發表講話:「與敵人和壓迫者浴血奮戰近六年的烏克蘭不能再沒有一位統治者,而可供選擇的有四位君主:土耳其蘇丹、克里木汗、波蘭國王和莫斯科國沙皇。接著他曆數了前三者給烏克蘭帶來的災難,強調指出,惟有在信奉東正教的俄國沙皇那裡可以找到最令人放心的庇護和棲身之處。並說,如果誰不願意跟他走這條路,去留自便。」[3]

俄烏分裂與合併歷史

蒙古征服俄羅斯後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古基輔羅斯滅亡,兩國共同的歷史開始出現分歧。[4]

基輔羅斯分裂成3個部份尚未被蒙古征服的西北部份羅斯是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王國成為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的一部份,東北部基輔羅斯成為殘餘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大公国及繼承國莫斯科大公國,東南部烏克蘭和俄羅斯依據被蒙古征服時間的不同分裂成東南烏克蘭和俄羅斯,以及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軍事干預往後基輔羅斯分裂成大俄羅斯、小俄羅斯、白俄羅斯三個國家。伊凡雷帝時期,莫斯科公國從一個小公國逐漸統一了古基輔羅斯分裂的的領土,此時蒙古金帳汗國因為內部的分裂和爭奪大汗王位而分裂成許多小國家如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克里米亞汗國,俄羅斯並驅逐了蒙古金帳汗國在東歐和中亞的勢力,成為一個強大的東斯拉夫人國家此時距離基輔羅斯滅亡250年東斯拉夫人脫離蒙古統治;而西烏克蘭卻被立陶宛大公國併吞,隨後又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員。烏克蘭中部的哥薩克人哥薩克酋長國拒絕接受波蘭貴族的控制,因波蘭強迫西烏克蘭改信天主教,經常與波蘭聯邦發生衝突,西部烏克蘭的利沃夫成為小波蘭的一部份,中部烏克蘭要求改為加入文化相同的俄羅斯基督教東正教派,最終哥薩克議會於1654年通過《佩列亞斯拉夫條約》,加入莫斯科公國[5]

后续影响

1954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为纪念此条约300周年,将克里米亚俄罗斯赠与乌克兰,为后来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埋下伏笔。

参考資料

  1. . [2015-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2. ] . [2015-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7).
  3. 赵云中.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ISBN 7561735537.
  4. Gumilev, Lev. . AST. 2005. ISBN 5-17-012201-2.
  5. Shambarov, Valery. . Algorithm Expo, Moscow. 2007. ISBN 978-5-699-20121-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