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膜性結腸炎

偽膜性結腸炎(pseudomembrane colitis)是發生於結腸的感染,通常是因為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感染所造成。疾病症狀有伴隨惡臭的腹瀉發燒與腹痛。偽膜性結腸炎嚴重時可導致毒性巨結腸症甚至有致命的危險。

發病機制

克林黴素頭孢菌素類藥物或阿莫西林抗生素的使用改变了在腸道內原本的菌叢生態。具體來說,由於抗生素殺滅了腸道內的某些細菌,令另一些細菌比原來的腸道環境內更容易滋長。其中尤以梭狀芽孢桿菌()最為明顯。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症状之一即是偽膜性結腸炎[1]

治療

在香港,一般會處方甲硝唑(Metronidazole),或口服或靜脈注射,以消滅腸道中的致病桿菌。 事實上,甲硝唑亦是輕微至中度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第一度防線[2]。 另外,亦有建議病人應該積極培養腸道中的益菌(例如:EC12),以平衡腸道內的生態,避免過度依賴抗生素。

伪膜性结肠炎与缺血性结肠炎的区别

伪膜性结肠炎与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均涉及血流与组织中氧合作用受阻,血管内皮因缺血而受损伤。因此,两者在内镜与组织学上有相似之处,甚至重叠表现。两者的组织学类型的不同点主要在于损伤程度与病因不同而已。在缺血早期,组织学与内镜表现相同,但内镜下见到弥漫分布的点状伪膜时则倾向于难辨(育)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在恢复期,组织学改变很轻微。活检标本可能仅见到个别的扩张隐窝,其内衬有细长的变性或再生上皮细胞,隐窝腔内含有少数中性白细胞。

參考資料

  1. Sarah A. Kuehne, Stephen T. Cartman, John T. Heap, Michelle L. Kelly, Alan Cockayne & Nigel P. Minton. . Nature. 2010, 467 (7316): 711–3. PMID 20844489. doi:10.1038/nature09397.
  2. Stuart H. Cohen, Dale N. Gerding, Stuart Johnson, Ciaran P. Kelly, Vivian G. Loo, L. Clifford McDonald, Jacques Pepin, Mark H. Wilcox. .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2010, 31 (5): 431–455 [2018-04-02]. doi:10.1086/651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6).

參看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偽膜性結腸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