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善
生平
元善的祖父元乂是北魏侍中,父亲元稚舒是北魏秘书郎,元乂被诛杀后逃到南梁,官至征北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元善小时候随着父亲到江南,生性热爱学习,广泛涉猎五经,尤其通晓《左传》。到侯景之乱时,元善归附西魏,元善的叔祖元罗就将江阳王的爵位还给元善[1]。北周建立后,周武帝宇文邕非常礼待元善,任命他出任太子宫尹,赐爵江阳县公,元善常常手执经书教授太子。开皇初年,元善担任内史侍郎,隋文帝杨坚常常看着他说:“道德的楷模啊。”元善凡有奏陈,文词气势抑扬顿挫,旁观者目不转睛。南陈使者袁雅来出使,隋文帝命令元善就旅馆中接受文书,袁雅出门不跪拜。元善述说旧例有跪拜的礼节,袁雅不能对答,就跪拜了,礼节完毕后离开,元善后升任国子祭酒。隋文帝曾经亲自光临祭祀先圣先师的释奠礼,命令元善讲解《孝经》。元善于是陈述文章内容与道理,同时又予以委婉的劝谏。隋文帝非常高兴的说:“听到江阳公的讲解,更加启发了我的心意。”隋文帝赠予元善丝绢百匹,衣服一套[2][3][4]。
元善的学问通达渊博在何妥之下,但是因为性格风流潇洒,举止优雅,声音清晰响亮,听讲的人忘记疲倦,因此被后辈学者所向往。何妥常常安怀不满,心里想让元善屈服。趁着元善讲解《春秋》,刚刚阐发题目时,诸位儒生都到的时候。元善私下对何妥说:“名望已经确定,敬请不要困扰我。”何妥答应了。等到元善走向讲堂,何妥就援引古今疑难问题来发难,元善大多不能回答,元善深深痛恨何妥,两人从此有嫌隙[5][4]。
元善认为高颎有宰相的才干,曾经对隋文帝说:“杨素粗疏,苏威怯懦,元冑、元旻不过像是鸭子。可以托付国家的,只有高颎。”隋文帝开始认为元善说的对,等到高颎获罪,隋文帝认为元善的话是为高颎游说,深切的责备埋怨元善。元善忧虑恐惧,他之前就患有消渴病,于是疾病发作去世,虚岁六十[6][7][8]。
参考资料
- 《北史·卷十四·列传第二》:舒子善住,在后从南入关,罗乃以爵还善住,改封罗为固道郡公。
- 《隋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四十》:元善,河南洛阳人也。祖叉,魏侍中。父罗,初为梁州刺史,及叉被诛,奔于梁,官至征北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善少随父至江南,性好学,遂通涉五经,尤明左氏传。及侯景之乱,善归于周。武帝甚礼之,以为太子宫尹,赐爵江阳县公。每执经以授太子。开皇初,拜内史侍郎,上每望之曰:“人伦仪表也。”凡有敷奏,词气抑扬,观者属目。陈使袁雅来聘,上令善就馆受书,雅出门不拜。善论旧事有拜之仪,雅不能对,遂拜,成礼而去。后迁国子祭酒。上尝亲临释奠,命善讲孝经。于是敷陈义理,兼之以讽谏。上大悦曰:“闻江阳之说,更起朕心。”赉绢百匹,衣一袭。
-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子善,亦名善住。少随父至江南,性好学,通涉五经,尤明左氏传。侯景之乱,善归周,武帝甚礼之,以为太子宫尹,赐爵江阳县公,每执经以授太子。
-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隋开皇初,拜内史侍郎,凡有敷奏,词气抑扬,观者属目。陈使袁雅来聘,上令善就馆受书。雅出门不拜,善论旧事有拜之仪,雅未能对,遂拜,成礼而去。后迁国子祭酒。上尝亲临释奠,令善讲孝经,于是敷陈义理,兼之以谏,上大悦曰:“闻江阳之说,更起朕心。”赉绢一百匹,衣一袭。善之通博,在何妥之下,然以风流酝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朗,由是为后进所归。妥每怀不平,心欲屈善,因讲春秋,初发题,诸儒毕集,善私谓妥曰:“名望已定,幸无相苦。”妥然之。及就讲肆,妥遂引古今滞义以难,善多不能对,二人由是有隙。
- 《隋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四十》:善之通博,在何妥之下,然以风流酝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朗,听者忘倦,由是为后进所归。妥每怀不平,心欲屈善。因善讲春秋,初发题,诸儒毕集。善私谓妥曰:“名望已定,幸无相苦。”妥然之。及就讲肆,妥遂引古今滞义以难,善多不能对。善深衔之,二人由是有隙。
- 《隋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四十》:善以高颎有宰相之具,尝言于上曰:“杨素粗疏,苏威怯懦,元冑、元旻,正似鸭耳。可以付社稷者,唯独高颎。”上初然之,及熲得罪,上以善之言为颎游说,深责望之。善忧惧,先患消渴,于是疾动而卒,时年六十。
-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善以高熲有宰相之具,尝言于上曰:“杨素粗疏,苏威怯懦,元冑、元旻,正似鸭耳。可以付社稷者,唯独高颎。”上初然之。及熲得罪,上以善言为颎游说,深责望之。善忧惧,先患消渴,于是病顿而卒。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八》:先是国子祭酒元善言于上曰:“杨素粗疏,苏威怯懦,元胄、元旻正似鸭耳。可以付社稷者,唯独高颎。”上初然之。及颎得罪,上深责之,善忧惧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