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何法

六何法,又稱6W分析法5W1H,即人(Who)、事(What)、時(When)、地(Where)、解(Why)及如How)。由這六個疑問詞所組成的問句,都不是是非題,而是需要一或多個事實佐證的應用題。有时“如何”不計在內,因為“如何”可以被“何事”、“何時”和“何地”描述[1],變成“五何法”。

分析问题的方法

6W为西方的分析问题方法的总结,中华文化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另外,利用佛學中的四諦也能夠概括兩重的因果關係(即是迷界的因果和悟界的因果),也可以用作分析问题。

修辞

魯德亞德·吉卜林在1902年的《如此故事》中的《跟鱷魚拔河的小象》有以下詩句,提到了六何(5W1H)[2]

原文 中譯
I keep six honest serving-men:
(They taught me all I knew);
Their names are What and Why and When
And hoW and Where and Who.
我養了六名忠實的僕人
(我所知道的都是他們教的)
他們名叫何事何解何時
以及如何何地何人

參看

參考資料

  1. . by Geoff Hart, TECHWR-L. [April 30,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2).
  2. The poem compares Kipling's own day-to-day situation as a writer/journalist, with that of Queen Victoria ("a person small") who "keeps ten million serving men", and, unlike Kipling, "gets no rest at all".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