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冯承植君培,男,直隶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中国诗人、学者。

冯至
个人资料
性别
君培
出生冯承植
(1905-09-17)1905年9月17日
 大清直隶涿州
(今河北省涿州市
逝世1993年2月22日(1993歲-02歲-22)(87歲)
 中国北京市
国籍 大清(1905-1912)
中華民國(1912-1928)
 中華民國(1928-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93)
学历北京大学德文系学士
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

生平

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八国联军侵华後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

冯至曾就读于北京四中。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德文系本科,1927年毕业。[1]就学北京大学期间,冯至在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27年毕业后,他到哈尔滨一中从教。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1939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任教,1946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曾出任系主任。1964年9月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作品

  • 《昨日之歌》(1927)
  • 《北游及其他》(1929)
  • 十四行集》(1942)
  • 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
  • 传记《杜甫传》(1952)
  • 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
  • 诗集《西郊集》(1958)
  • 诗集《十年诗抄》(1959)
  • 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
  • 译海因里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

评价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冯至说:“我喜欢冯至的十四行诗,那个时候很多人反对他那样的写作,用借来的意大利或者英国的格律就不合适。但是我觉得他写得好,真的朦胧诗,朦胧得要命。”[2]

馮至從上世紀20年代起,就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直接參與者,並成就斐然,被魯迅讚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他也是中國文學研究家,他的《杜甫傳》在毛澤東讀完後,讚譽他寫的《杜甫傳》是"為中國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因馮至早年留學德國,也是德國文學專家,歌德研究專家,曾獲得代表聯邦德國最高榮譽的大十字勳章、歌德獎章等殊榮。

馮至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師,大半生都在學校度過,他留德前曾任中學教師多年,留學返國後被聘為同濟大學教授,後任西南聯大教授,抗爭勝利後任老北大教授,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後留教北大,一直到1964年調往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所長,同時仍兼北大西語系主任。他教過的學生無數,如今許多德國文學研究、翻譯隊伍中較有成績者,許多都是他的學生,如韓耀成張玉書趙鑫珊楊武能等等。

影响

1980年4月7日,就译林杂志刊登《尼罗河上的惨案》和浙江出版《》的问题,向中央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胡乔木写了一封批评长信,引起了一阵风波。后与相关人员和解。[3]

参考资料

  1. . 中北欧文学研究. 中国外国文学网. [2015-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搜狐网. [2007年10月10日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13日) (中文(简体)‎).
  3. 施亮,《译林》事件始末,炎黄春秋2008年第6期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