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韻撮要
版本
《分韻撮要》自清乾嘉以來,翻刻甚劇。現存最早的版本是由廣州雙門底壁魚堂梓行的單行本,由武溪溫岐山較輯,現時收藏於德國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這版本沒有寫明刊刻年份,也沒有前言後記,但封面上寫明是「梓行」,說明並不是根據他人版本而重鐫翻刻,至少可證它是經由溫岐山編訂的第一版本。
另一單行本爲藏於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的《元亨字彙分韻撮要》,沒有寫明年份,沒有前言後記,連誰人刊刻都沒記錄。書坊依照正文,把編者補足作「武溪溫岐山溫端石」二人,可證此版本乃根據上述壁魚堂版本翻刻。藏館根據原藏書人魯瓦耶(Jean Theodore Royer)身處的年代,估計刊刻年代大約在十八世紀。岑堯昊考證魯瓦耶最遲在1773年已懂得中文,他這本《分韻》可能是早年購得,或者由其中國朋友若瑟、亞彩所贈,相信此元亨本刊刻於十八世紀中後葉。[1]
後來傳世的《分韻》則多爲合刻本,即在一頁分欄刊印二三書者。合刻本依單行本翻刻,錯訛較單行本多[1]。當中最著名的有1782年[2]的《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3]。1856年,美國人衛三畏根據此版本的《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刻本出版了《英華分韵撮要》。馬禮遜自編書目的手稿,也有《江湖分韻酬世全書》、《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兩部合刻本。若計算不同書坊翻刻的《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或《尺牘輯要分韻撮要合集》,年代由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至1904年(光緒三十年),跨越百載。[1]香港陳湘記書局出版的《新輯寫信必讀分韻撮要合璧》,則是翻刻時間最晚的版本,其錯訛也比前述版本多。
硏究
近代對《分韻撮要》的論述,最早是黃錫凌於其著作《粵音韻彙》裏收錄的〈廣州標準音之研究〉一文,但他對《分韻》評價不高,認爲《分韻》與當時粵語讀音有差異的見現象,只由於《分韻》依據編者地方口音(黃錫凌認爲是南海順德的方音)而非標準粵語讀音。
相隔半世紀後,彭小川由1990年起發表一系列硏究文章,論定《分韻》反映了清代粵語面貌,它跟《粵音韻彙》的差異反映了粵語隨着時間的變化,而不是地方口音差異。彭小川並擬定《分韻》的聲母韻母音值,是歷來的第一人。自此以後,《分韻》受到學界重視。劉鎮發、張群顯等學者根據來華傳教士的語音描述,爲《分韻》修訂擬音,整合音系[4]。至今仍然不少《分韻》的新硏究。
韻部
《分韻撮要》分三十三韻部,每個韻部內小韻按照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排列,小韻有字義但無反切。
次第 | 平 | 上 | 去 | 入 | 舒聲(當今) | 入聲(當今) |
---|---|---|---|---|---|---|
一 | 先 | 蘚 | 線 | 屑 | (s)in | (s)it |
二 | 威 | 偉 | 畏 | (w)ai | ||
三 | 幾 | 紀 | 記 | (k)i | ||
四 | 諸 | 主 | 著 | (ch)ü | ||
五 | 修 | 叟 | 秀 | (sh)au | ||
六 | 東 | 董 | 凍 | 篤 | (t)ung | (t)uk |
七 | 英 | 影 | 應 | 益 | (y)ing | (y)ik |
八 | 賓 | 禀 | 嬪 | 畢 | (p)an | (p)at |
九 | 張 | 掌 | 帳 | 着 | (ch)eung | (ch)euk |
十 | 剛 | 講 | 降 | 角 | (k)ong | (k)ok |
十一 | 朝 | 沼 | 照 | (ch)iu | ||
十二 | 孤 | 古 | 故 | (gw)u | ||
十三 | 鴛 | 婉 | 怨 | 乙 | (y)ün | (y)üt |
十四 | 皆 | 解 | 介 | (k)aai | ||
十五 | 登 | 等 | 凳 | 德 | (t)ang | (t)ak |
十六 | 師 | 史 | 四 | (s)-i | ||
十七 | 金 | 錦 | 禁 | 急 | (k)am | (k)ap |
十八 | 交 | 絞 | 教 | (k)aau | ||
十九 | 栽 | 宰 | 載 | (ts)oi | ||
二十 | 兼 | 檢 | 劍 | 劫 | (k)im | (k)ip |
二十一 | 津 | 贐 | 進 | 卒 | (ch)oen | (ch)oek |
二十二 | 雖 | 髓 | 歲 | (s)oey | ||
二十三 | 科 | 火 | 貨 | (f)o | ||
二十四 | 緘 | 减 | 鑒 | 甲 | (k)aam | (k)aap |
二十五 | 翻 | 反 | 泛 | 發 | (f)aan | (f)aat |
二十六 | 家 | 賈 | 嫁 | (k)aa | ||
二十七 | 官 | 管 | 貫 | 括 | (kw)un | (kw)ut |
二十八 | 魁 | 賄 | 誨 | (f)ui | ||
二十九 | 遮 | 者 | 蔗 | (ch)e | ||
三十 | 干 | 趕 | 幹 | 割 | (k)on | (k)ot |
三十一 | 甘 | 敢 | 紺 | 蛤 | (k)om | (k)op |
三十二 | 彭 | 棒 | 硬 | 額 | (p)aang / (ng)aang | (ng)aak |
三十三 | 吾 | 五 | 悟 | ng |
參考
- 岑堯昊:〈《分韻撮要》版本與音系新論〉,刊《中國語文通訊》第99卷第1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2020年1月,頁37-72。
- 目前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收藏的《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爲翰寶樓刊刻的殘本,書的上欄是吳郡虞世英(學圃)所輯的《江湖尺牘》,下欄是《分韻》,全書其實沒有寫明刊刻年份,1782年乃書序〈花港主人序〉中的乾隆「壬寅年」。
- 彭小川:〈粤语韵书《分韵撮要》及其韵母系统〉,刊《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2年第04期。廣州:暨南大學,1992年。
- 劉鎮發、張群顯:〈清初的粤语音系——《分韵撮要》的声韵系统〉,刊《第八届国际粤方言学研讨会论文集》廣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頁20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