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濤

劉延濤1908年-1998年),慕黃,生於河南省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逝世於臺灣臺北縣永和市(今新北市永和區),中國畫家。曾任中華民國監察委員。曾協助于右任十次編修「標準草書」,並著有「草書通論」。1955年(民國44年)與馬壽華陳方陶芸樓鄭曼青張穀年高逸鴻等渡海來臺書畫家組成「七友畫會」。是少數能融合詩、書、畫於一身的渡臺先輩名家。與張大千鄭曼青都有美髯,素有「畫壇三髯」之稱。

生平

小學時期,因「芥子園畫譜」啟發了對繪畫之熱忱,奠定日後繪畫的基礎。中學畢業後,投考北京大學與北平藝專,均獲錄取,後選擇北京大學中文系就讀。在北大就學期間,受教於精擅中西美術的胡佩衡,扎下堅實的根基。畢業後經胡佩衡引薦進入國立故宮博物院擔任「故宮書畫集」編輯,得以遍覽古籍書畫。1947年(民國36年)起擔任監察院監察委員,1989年(民國78年)4月1日退職條例成立,率先申請退職。

藝術風格

集詩、書、畫三絕於一身,且強調不論詩書畫均要以品格涵養為第一優先,次為學識與詞采。他的詩沖澹樸質。題畫詩作,多出於個人題詠,取古人文字精髓,結合個人心境而書,妙造自然不加藻飾,愛國憂時之情,洋溢字裡行間。其書法以兩漢魏碑為基,出入。其撰寫之「草書通論」,是中華書法史上第一部有系統之單體書法史。曾跟隨于右任編修「標準草書」,透徹分析歷代草書名家的筆勢章法。其作畫風格,受石濤八大山人影響最深,而自闢蹊徑。他對繪畫的深切體認是:繪畫須從寫生下手,別出心裁及創意是繪畫創作的精神所在。他也認為中國書畫的現代化精神,是透析東西方元素、自然融合,不必刻意求變,自然會逐漸形成新的書畫面貌。

他的山水作品極少賦色,他曾自言:「畫者心中並不打算以畫作取悅別人,既然是表現個人心理所想的意境,上不上色似乎不重要。雖不用丹青,墨分五色,一樣能夠表現…」雖然他的畫作也有少數是設色的,但皆屬淡雅一脈,多以淺絳、花青與淡墨糅合。其畫墨色淋漓,用筆純練爽逸,清楚展現筆毫皴刷,有石濤八大山人的逸趣。

參考資料

    • 「清潤高節-劉延濤百歲紀念展」,2007年(民國96年)出版,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 「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劉延濤」,麥鳳秋著,1997年(民國86年)出版,臺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麥青龠:劉延濤具崇高詩質、書藝、畫境的水墨世界。「歷史文物」174期,2008年(民國97年)1月出版,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