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成過失

助成過失(contributory negligence、與有過失、混合過失、混合過錯、共同過失、寄與過失、共同疏忽、互有疏忽、共分疏忽、分搪疏忽、自避疏忽、部分疏忽、促成疏忽、促成的過失、助成疏忽、過失相抵原則、可歸責於己的過失、when the plaintiff's actions contributed to his own injury)在英美法的司法管轄裡通常是基於過失(疏忽)而為索賠之辯護;這也是一種侵權行為。這一原理與確定責任有關,並且當原告(索賠方)由於他們的疏忽造成他們自己遭受損害時適用。[1]在某些司法管轄裡,對於助成過失、法院可以視為侵權行為而適用之,無論是否被請求作為辯護之理由。[2]

助成過失的辯護有可能消除被告向受損的原告支付損害賠償的責任。例如,一名行人因疏於顧及左右的來車而穿越一條馬路,卻被一名也是疏於注意穿越車道的行人之駕駛所撞擊。由於穿越車道的行人也是助成此一事故,所以行人可能不能從駕駛(或其保險公司)得到全面恢復原狀的損害賠償金。因為他們(駕駛及行人)如能保持適當地注意道路的交通情況,事故就不太可能會發生。另一個助成過失的案例是:在某一活動中,原告本人應注意潛在的危險卻無視警告、或未能為其安全採取合理的防範步驟;故而在其接下來的活動裡、原告就必須承擔一定程度的風險。比如,以為在淺水中潛水,就可以不事先探查水深、及水中的其它情況。

可行性

註釋

  1. . Wex. Cornell Law School. [28 June 2017].
  2. . Google Scholar. Google. [28 June 2017]. "[T]he rule requiring a defendant to so affirmatively plead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is mandatory. However, the court may relax that rule when its enforcement would be inconsistent with substantial justice."

參考文獻

  •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民事判決『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773號判決』

參見

  • 玻璃娃娃案
  • 未必故意
  • 阻卻違法
  • 比較責任
  • 損害賠償
  • 最後避損機會(last-clear-chance doctrine/最後避損機會原則)
  • 專業過失(香港称之为:專業失當)
  • 不法侵害(不法行為;違法行為;侵權行為(大陸法);輕罪)
  • 美國契約法(美國合同法、美國合約法)
  • 美國民事訴訟程序(美國民事訴訟規則)
  • 法律改革法(助成過失)1945年(法律改革法(混合過失)1945年)
  • 自擔風險(自擔風險原則、自甘冒險)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